本报记者 李宇航 赵冬 刘盼盼
小满已过,麦收在即。中牟新区狼城岗镇的高标准农田里麦梢已黄,村民打开手机就能看到麦子长势。近年,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郑州不少农民开启“掌上”种田时代,查看田间温度湿度、灌溉、监测病虫害、喷洒农药……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科技的赋能,让种田更智慧、更高效,农业发展更有活力。
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
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扛牢粮食安全责任,郑州市把发展智慧农业视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抓手,以“数据驱动、技术赋能、产业融合”为路径,致力于构建起覆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目前智慧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数字驱动 让种田更智慧
“近期一直干旱少雨,麦子马上成熟,怎么做好麦田管理?”“高温天气下,如何科学防范小麦‘干热风’?”“近期大风天气多,怎么应对小麦倒伏?”在郑州金水科教园区的科大讯飞中原总部一楼展厅,“农事问答—耘苗问”系统正在模拟远程解决近期农民的一系列“忧心事”。
2024年7月,科大讯飞中原总部与河南农业大学联合发布弘农大模型,在河南率先打造国产可控“农业超脑”。其中“农事问答—耘苗问”系统汇集3.2亿条农业资源,实现农业知识智能问答,同时集成病虫草害识别等多模态功能,可提供农业生产综合解决方案,如今已成为农业从业者的随身“超脑”助手。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