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锋 李娜 王红
愿做春蚕、吐丝不已、至死方休;甘当蜡烛、奉献光明、耗尽自身。
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组织上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要感党恩,继续工作,继续贡献。
他,已经105岁高龄!
他,仍然自己骑着电动三轮车上班,亲自批改论文、辅导学生;
他,是中国眼内异物研究的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最美医生……
他,从医86年来救治患者无数,被誉为光明大使和中国眼科界的不老松。
他,就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教授、主任医师张效房。
三天前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张效房被授予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是最年长的获奖者,也是郑州市首位正式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殊荣的人。
少年许国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清晨,当阳光点亮沉睡的巷子,当胡辣汤的叫卖声响起,105岁的张效房又该“上班”了。
从郑大一附院家属院16楼的家到18楼的办公室,张效房已经走了数十年,不同的是,以前健步如飞,如今他需要一台电动小三轮。
“张教授早,今天精神不错啊”“张老师好”“去上班呀?吃了吗”……短短1公里的路程,小区门口保安、街边早餐店老板、单位负责电梯的工作人员不时给他打着招呼。在他们眼里,每天看到这位老人上下班早已是寻常。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位老人,还是一位医术精湛的“老医生”、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最美医生……
这条从家到医院的“路”,张效房已经走了足有86年——
1920年,张效房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医学世家。“小时候我常常待在医院,看到病人进来的时候痛苦不堪,出去的时候却高高兴兴,这太神奇了。”于是,从医的愿望便在他心里发了芽。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正读高中的张效房下定决心“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不到前线去打仗,那就学好医学,为国家服务”。
1939年,19岁的张效房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到当时北方最有名的医学院——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自此,张效房开始了“从医”路。
抗战期间,学院迁至嵩县。没有校舍,他们就去庙宇和租赁的民房上课;没有课本,他们就用“石印”的方法把讲义复制出来,再去印刷;没有电灯,他们就在煤油灯下学习;没有笔,就去买便宜的染料调成墨水,把小木棍的一头削尖当钢笔;没有本,就买来粗纸,再用针线缝制成本子……张效房回忆往昔。
1945年,大学毕业后,张效房来到河南大学附属医院(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当时我被分到外科,后来医院要开眼科,我就自告奋勇去了眼科。”就这样,一个后来的眼科界“不老松”开始了从扎根到枝繁的世纪生涯——
1955年,张效房决心首先攻破眼内异物摘出的难题。
1976年,他的专著《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出版,是当时国际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
他设计的异物定位方法被眼科界称为“张效房法”,他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
1979年,他创办的《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是我国第一份眼科专业性定期刊物。
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十大最美医生”等称号,还是“金苹果奖”的唯一获得者,2025年5月,他又荣膺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5月24日这天早晨,张效房和以往一样,骑着“小电电”上班了。
周边遇到的熟人像以往一样亲切地打着招呼,他也如平时一样点头微笑回复。没有人知道,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这位走路蹒跚的专家,刚刚荣获分量十足的,由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表彰的模范奖章。而且,他是其中最为年长的获奖者。
悬壶济世 “活一天,贡献一天”
“我觉得,张老师荣膺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是实至名归的。”从1996年开始便跟着张效房做助理的郑大一附院马跃伟这么说。 (下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