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奏响文脉传承与时代新韵的“郑州交响”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李居正

当古老的商都焕发现代“文艺范儿”,当街舞在博物馆里激情绽放,当戏剧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当非遗表演成为景区的“压轴好戏”……一系列文旅、文博活动接连开展,让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案例不断涌现,郑州这座拥有5300年文明史、36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出文脉郑州的时代新气质。

保护传承焕发光彩

郑州,这片古老的土地,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从嵩山脚下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到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悠悠水韵;从双槐树遗址的神秘面纱,到商代都城遗址的沧桑巨变,郑州的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责任,更是使命。

今年4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喜讯:郑州登封的《少林寺碑碣(566—1990)》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这499通跨越千年的石刻文献,不仅见证了少林寺的千年风雨,更成为全人类的精神文化瑰宝。郑州,正以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传承,让这些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5月1日,郑州商都书院街贵族墓地考古工地向公众开放。市民杨女士手持“宝藏任务书”,漫步在3600年的时光长廊中,与早商时期的悠久历史并肩而行。5月18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的“考古人讲考古”系列讲座再次开课,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聆听青台遗址的丝绸起源故事。这些活动,不仅让市民近距离感受考古的魅力,更让历史的温度在指尖传递。

过去一年,郑州市文物局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世界文化遗产文物本体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关键遗址的考古发掘与学术研究不断深化,郑州第二砂轮厂砂轮成品库及发送间等10多项文物本体修缮保护工程顺利实施。这些努力,不仅让历史的遗迹得以保存,更让郑州的文化底蕴在保护中传承。 (下转二版)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