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荥阳汜水镇黄河河畔的麦田里,收割机与夕阳楼交相辉映 |
|
 |
| 沉甸甸的麦穗在风中摇摆 |
|
 |
| 新郑市和庄镇香坊吴村村民在收割后的麦田捡拾麦穗 |
|
 |
| 收割机在新郑市和庄镇麦田里作业 |
|
 |
| 新密市来集镇来集村,村民分享丰收的喜悦 |
|
 |
| 新密市米村镇贾寨村,农机手用卫星定位系统测量麦田收割面积 |
|
 |
| 新郑市梁州大道与始祖路交叉口的麦田开始收割 |
|
 |
| 黄河岸边,在炎黄二帝“注视”下,大片麦田丰收在即 |
|
 |
| 巩义市芝田镇八陵村的金色麦浪 |
|
又是一年麦收忙,中原大地的田野上,金黄的麦浪翻滚,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取代了往昔镰刀的嚓嚓声。在郑州的田间地头,古老的农耕文明正与现代科技紧密握手,仿佛道尽千年的沧桑巨变!
黄河滋养着沃土,在黄河畔,炎黄二帝雕像与麦田交相辉映。如今,科技正在改变这片沃土,麦田里安装的智能传感器如同“侦察兵”,时刻监测土壤墒情和天气变化。一旦数据异常,预警信息立即发送到农户手机。更有抗倒伏的改良麦种,在大风大雨中也能稳稳站立。科技让靠天吃饭的焦虑大大减轻。
在新密,来集镇村委会通过“4+2+1”工作法,购买两台大型收割机为全村免费收割,受到了村民的赞誉。在米村镇贾寨村,农机手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测量麦田收割面积,大大提升了收割效率。新密市农业农村局在全市设立两个跨区作业接待站,一个流动接待站,服务跨区作业小麦联合收割机500余台,引导联合收割机有序流动,确保农机不误农时。
在新郑裴李岗,8000年前先民磨麦的石磨盘无声诉说着农耕的起源。今天,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科技正改变着耕作方式。利用现代技术实时传输土壤墒情、肥力等关键数据。依据这些信息,智能灌溉和施肥设备可以精确操作,把水和养分直接送到最需要的地方,节水节肥又增效。
截至目前,郑州市小麦已收获100余万亩,进度接近一半。从宋陵到黄河边再到官渡古战场,麦收时节的金黄未曾改变,但夏收的“打法”已然升级。无人机监测、智能农机、数据平台,这些科技元素已深深融入“三夏”。它们让收割更高效,对抗天时更主动,田间管理更精细。这无声的变革,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辛劳,更稳稳地守护着粮仓,让古老的麦田在新技术的滋养下,持续收获沉甸甸的希望。
本报记者 赵冬 王璇 文 河宁 白韬 马健 周甬 唐强
李新华 徐宗福 李焱 通讯员 生辉 王洪涛 图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2025-10-15,12110|
2025-10-14,1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