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县区新闻 PDF版阅读

一碗大锅菜背后的

移风易俗实践

过去,因红白事攀比成风,流动酒席动辄数十桌,烟酒档次互较高下,饭菜浪费严重;现在,大家按照统一的标准办事,不再攀比。曾因红白事大操大办而困扰的上街区峡窝镇大坡顶村,如今以“一碗大锅菜”的朴素实践,悄然掀起移风易俗新风潮。红白理事会成立5年来已协助村民办理红白事50余次,为群众节约支出近50万元。

“过去,白事不找酒席和吹鼓手,会被别人骂‘不孝’,只能硬着头皮铺张。”村民郭先生告诉记者,这种“讲排场、比面子”的恶性循环,让许多家庭背负上沉重的经济压力。

2018年,大坡顶整村搬迁到了安置区。为了彻底改变这种风气,大坡顶村两委创新思路将村集体一闲置门面房改造建成便民服务社,不仅提供宽敞的办事场地,还免费配备水电、桌椅板凳、灶具碗筷等全套设施。自2020年起,村里广泛宣传“厚养薄葬”理念,并推选7名德高望重的村民成立红白理事会,将简办标准写入村规民约。

理事会会长许松岭说:“我们立规矩,办红白事儿有便民服务社,白事不摆宴席,改吃‘大锅菜’,每碗成本控制在10元内;红事儿简办,既省钱又避免浪费。”

为破除“面子枷锁”,大坡顶村“两委”与理事会打出“组合拳”——村干部带头示范,率先简办自家红白事,消除群众观望心态;专人全程服务,提供办理红白事服务场地、流程指导,村民只需报备需求;柔性劝导,理事会成员联合志愿者入户动员,用“生前厚养才是真孝”化解心理阻力。

今年初,80岁村民张大爷病逝。其子女原本计划按传统操办,但在理事会人员劝说下改为“一碗菜”简办。村民自发组成的“帮工队”负责备菜熬制,吊唁亲友分批进入服务大厅,每人一碗热腾腾的大锅菜,葬礼庄重而肃穆。村民李女士感叹:“以前白事吃酒席,光剩菜就得倒好几桶。现在这样既体面又省钱,没人再说闲话了。”

改革成效不仅体现在经济账上,人情负担也减轻了。自2020年成立便民服务社以来,该村累计为群众节约支出近50万元。以往随礼动辄数百元,如今降至几十元,更引领乡风显著转变。有了服务社的“零费用”服务,村民不再盲目攀比,而是更加注重仪式的意义和亲情的分量。理事会成员周大叔说:“现在谁家办事铺张,大家反而看不惯。”

如今,大坡顶村便民服务社不仅是一个办理红白事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播文明新风尚的平台。大坡顶村用实践证明,移风易俗既需要以制度约束破陋习,也需要用情感共鸣聚共识,最终让文明新风扎根乡土。

本报记者 武建玲 通讯员 牛亚丽

2025-07-30,11549| 2025-07-29,11541| 2025-07-28,11533| 2025-07-27,11529| 2025-07-26,11525| 2025-07-25,11517| 2025-07-24,11509| 2025-07-23,11501| 2025-07-22,11493| 2025-07-21,11485| 2025-07-20,11481| 2025-07-19,11477| 2025-07-18,11470| 2025-07-17,11462| 2025-07-16,11454| 2025-07-15,11446| 2025-07-14,11438| 2025-07-13,11434| 2025-07-12,11430| 2025-07-11,11422| 2025-07-10,11414| 2025-07-09,11406| 2025-07-08,11398| 2025-07-07,11390| 2025-07-06,11386| 2025-07-05,11378| 2025-07-04,11370| 2025-07-03,11362| 2025-07-02,11354| 2025-07-01,11346|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