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江山思国士 人去稻田丰 PDF版阅读

泪别 稻田旁的追思

这是1976年,袁隆平(右)与同事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老一辈人经历过吃观音土、啃树皮的饥饿磨难。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这个国家。”

——一名泪湿眼眶的追思者

海南进入酷暑,炽烈的阳光照在三亚师部农场上。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大门,正对的是一片刚收割不久的稻田。一阵热浪袭来,禾茬子上新冒出的嫩苗,向路旁的两面墙“点头”,仿佛是在致敬那位陪伴过它们的91岁老人。

早在今年3月初,袁隆平已经没有力气支撑身体,但还坚持坐着轮椅,常常经过那两面墙,在伸向稻田的一段水泥路上转几个来回。

基地的一名管理员张立伟是这一幕的见证者。他看着这片在4月完成收割、测产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叹了一口气:“这是老人心心念念的稻田啊。”那段日子,看到基地员工顶着暴晒在田里干活,袁隆平总要叮嘱一声“注意身体”。如今,这位老人再也不会出现在这里了。

老人曾坐轮椅经过多次的那面墙,此时成了海南群众的“追思墙”。一簇簇黄白相间的菊花,摆在印有袁隆平题写的“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字样的墙角。从海南各地赶来悼念的人,放下鲜花后,都情不自禁地念起这句话。

“老一辈人经历过吃观音土、啃树皮的饥饿磨难。是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这个国家。”37岁的向志佳来自湖北,他在“追思墙”下站了一会儿,望着袁老的遗像,眼眶湿透了。水滴落在滚烫的地上,不知道是汗,还是泪。而在他的身后,11名幼儿园孩子排成一列,用稚嫩的声音一遍一遍喊着“袁爷爷一路走好”。

基地大院里,袁隆平住过的房间紧闭。有村民搬着板凳,自发守在院子的门口。“他3月10号之前还住在这里的,天天都能见到,就像自己家里面的老人一样。”“他以前喜欢在院子里打排球;下午3点半后在树荫下的石桌上下象棋;从田里回来,一定要到路旁的小卖部坐一坐。”村民们说,现在好像一下子缺少了点什么。

今年春节前,有人送给袁隆平的几盆紫色兰花,现在还摆在二楼的阳台。花,已经全部凋谢,只留下依然挺立的枝茎和叶子。 据新华社三亚5月24日电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