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继周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让一代乱世枭雄曹操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以中牟官渡为中心的中原腹地,“官渡”也成了当代中牟的代称符号,而曹操则是这串音符里最强劲的音节。
曹操与中牟的渊源不止于此。在官渡之战发生11年之前的中平六年即公元189年,曹操因为刺杀董卓失败而被通缉,逃亡路过中牟,被吏役查获送到县衙。时任中牟令杨原知天下将大乱,不宜拘英雄,遂发生了一场《三国演义》中被浓墨重彩描写的捉放曹故事。只是这部书的作者考证不详,把中牟令写成了陈宫。以后的各种戏剧《捉放曹》,中牟令也都一概变成了陈宫。这种历史演义的张冠李戴,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戏剧作品里屡见不鲜。但不管如何,捉放曹里的曹操,还是一个与中牟脱不开关系的人物主角。
到了官渡之战,曹操成了一方统帅,五至官渡前线,指挥军队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军阀袁绍,因而成了统一中原改写中国历史的英雄。这场战争,被一代伟人毛泽东称之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十大战例之一。而其中战争双方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曹操取胜的原因和谋略,更是长期以来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及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研究课题。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和明代中牟旧志载,中牟境内的官渡城即为曹操所建,遗址被称为曹公垒或曹公台,因在中牟县境内,又叫中牟台。而境内的胇肸墓也为曹操重建。胇肸古墓在古代中牟的建造和重修,让赵国国都究竟是在黄河北岸的鹤壁境内的古中牟,还是在后来中牟县的争论更加复杂化。如果说,战国时代的赵国国都不在今中牟,以曹操在当时的地位和权威,以他所掌握的文献与人才资源,以他的聪明才智,怎会轻信以前存在于中牟县境的胇肸墓是真是假,又如何会决定重修它呢?
曹丕,曹操之子,这位魏国的建立者,在他14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曹操在官渡前线,经受残酷战争的历练。曹丕在中庭(指挥部)植柳,15年后已成为军事将领的他再经官渡旧地,见以前的随从多半凋零,而他当年栽下的柳树竟成了合抱之木,这种物是人非的境况使他感慨万千,写下了一篇仅300字的《官渡柳赋》,当时的文学家,同属“建安七子”中的王璨、应旸等人争相“唱和”,写下了同题柳赋。这不仅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一段佳话,成为中国文人最早以赋咏柳的典范,而且使《官渡柳》成为现代《辞源》《中华典故词典》《现代汉语大辞典》等大型辞书里的一个词条典故,影响深远!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事件发生在中牟,加深加重了曹操父子与中牟的密切渊源。不仅如此,曹操的四子曹楷,魏黄初四年(223),因北伐有功被魏文帝曹丕封为中牟王,建立了中牟侯国。次年因改封任城王,中牟才又恢复了县制。这些人物事件,这些文化符号,随便想想,哪个是可以随便忽略忽视的呢?可如今的中牟人,又有几个能耳熟能详了然于心呢?对于曹操,我们不仅佩服他的文治武功与文学才华,也感动于他的另类业绩。他赎救一代才女蔡文姬回归中原的故事,被历代文学戏剧家演绎为《文姬归汉》,也是曹操一生中的一个光辉的亮点。
蔡文姬是曹操好友、一代中原才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女儿,命运坎坷。她先是嫁人,不幸丈夫早逝。寡居后回了娘家,又被乱军掠到匈奴,倍受屈辱。曹操定鼎中原之后,得知文姬的悲惨遭遇,不惜重金将她赎回,又为他择夫董祀。后来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为夫求情。曹操感于义,免了董祀死罪。曹操重视人才、爱惜人才而唯才是举,又重于情谊赎救人才的博大胸怀,与他所建立的不世之功相比,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从人性人情上来说,与他的铁血相比,他使文姬归汉,更反映了他令人钦佩温情的一面。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除了是一个大英雄,他的才华学问,也是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的!他在历史上最早注疏了《孙子兵法》,他的诗文更是“建安风骨”的杰出代表。他与儿子曹植、曹丕在文学史上以“三曹”著称。笔者崇敬、热爱曹操,自然受了《三国志》与伟人对其评价的影响和启发,但最早还是从他与中牟的渊源着眼,有自己的感觉和感悟。
曹操在中牟的官渡战胜袁绍,奠定了他统一中原和中国北方的基础,中牟是他的龙兴之地,没有中牟就没有曹操。而曹操在中牟的功业影响,他留下的许多遗迹与传说,又有力塑造了深厚的中牟文化的内核。没有曹操,一样也没有今天的中牟。
有永远的中牟,就有永远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