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图
大河汤汤,星火煌煌。
距今约7000年前,黄河之滨的郑州大河村,先民傍河而居,他们仰望星空,将观察到的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绘制于陶器之上,为后世留下了造型别致、大名鼎鼎的彩陶双连壶和白衣彩陶盆等精美彩陶;仰韶时期房基遗址,宣告5000年前的郑州先民就住上了“三室一厅”套房,彩陶片上的星象图案,描绘出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郑州人的浪漫与幻想……
7000年后的现代观众,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沉浸式水幕前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诗篇、在“仰韶印象”数字化空间中体验“大河村人”的一天;他们通过裸眼3D技术欣赏仰韶彩陶,加入“仰韶考古小队”体验数字考古……在这里感知仰韶文化与黄河文明的血脉相连,读懂中华文明最早的模样——今年6月,以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为重要窗口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开启了这座“国字头”考古遗址公园新的篇章。
全景展现“何以仰韶”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河村遗址建设,是河南、郑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的示范项目。”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负责人胡继忠介绍,公园位于郑州市区东北部,按照“一核”(遗址保护核心区)、“两节点”(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三片区”(生态湿地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互动体验休闲区)进行布局,占地面积约2373亩,建设内容包括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建筑及陈展、原始生态环境修复展示区、遗址核心保护展示区等三大功能区,是一处以大河村遗址和仰韶文化为核心,集遗址保护、考古研究、文化传播和观光休憩于一体的大型文化空间。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规划注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衔接,一方面注重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另一方面注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胡继忠告诉记者,遗址公园总体规划、遗址博物馆新馆设计、博物馆展陈大纲均由我国知名专家团队担纲,实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论是文物本体的保护,还是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乃至遗址公园景观氛围的打造,均采用了国内外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把遗址保护、展示相结合,坚持遗址保护首位原则。遗址保护方面,严格落实《大河村遗址保护规划》,保护区划内禁止开展与文物保护展示无关的生产、建设行为;整个遗址的分布区域进行覆土保护;修建仰韶文化房基遗址保护展示房,对房基F1~4等重要遗迹进行原址保护;修建考古大棚,实现了对考古探方及新发现遗迹的保护。遗址展示方面,展示内容以考古发掘为依据,布局全面、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对仰韶文化房基、灰坑、墓葬等重要遗迹进行原状展示,对城墙、环壕、墓葬区、居住区等功能区进行模拟展示。多种展示手段相结合,生动还原大河村遗址场景及布局。
考古研究探源中华文明
作为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项目,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基本陈列“大河汤汤”展览面积7292平方米,以大河为主线,从世界大河文明到仰韶文化再到大河村,通过基本陈列、数字化陈展、沉浸式演绎等手段,对整个仰韶文化及大河村遗址进行全景式展示,填补了国内仰韶文化集中展示的空白。
博物馆展陈以“大河汤汤”为叙事主体,设计“大河汤汤”“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仰韶文化:华夏文明的奠基者”“仰韶文化标尺:大河村遗址”“文明星火”五大篇章,从世界大河文明的宏观视野切入,逐步聚焦到中国大河文明,再深入展现仰韶文化的全貌及大河村遗址的丰富内涵,系统陈列1600余件(套)精品文物,全方位勾勒出距今7000~5000多年前的绚烂文明图景。结合复原展示、原状陈列、沉浸式演绎等方式,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的跨越。
“1964年,大河村遗址被人们发现,1972年进行首次发掘,至今已先后历经三个阶段共31次发掘,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来到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场“仰韶之旅”就此启程。这处包含仰韶、龙山以及夏、商四种考古学文化的大型古代聚落遗址,参与和见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直至夏、商奴隶制王朝建立全过程,堪称中华文明起源的标识性遗址、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组成部分。
大河村遗址最为典型、最具特色的出土遗物当数彩陶。遗址中出土的彩陶数量极多,色彩绚丽、图案丰富,在仰韶文化中独树一帜。其白衣彩陶、红衣彩陶和丰富多彩的图案类型、高超而娴熟的绘画手法、种类繁多的器物类型,标志着史前彩陶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著名的彩陶双连壶即出土于此。太阳纹、日晕纹、星座纹等天象图案,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天文学实物资料。
除了绚烂的彩陶,遗址内的另一处“重磅”发现正是仰韶文化房基F1~4,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同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房屋建筑基址,虽历经5000余年,仍保留有完整的平面布局和1米多高的墙体,被称为最早“三室一厅”。工作人员特意补充:“别看这不起眼的小小基址,它采用的‘木骨整塑陶房’建造工艺,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奠定了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建筑的基本形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探讨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婚姻、家庭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村遗址整体上看功能分区规划有序,包含有城址、环壕、居住区、中心广场、陶窑区、墓葬区等。遗址内发现重要遗迹遗物,对于揭示仰韶文化内涵,实证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胡继忠说。
数字赋能让仰韶文化“活”起来
漫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水草丰茂、芳草如茵,偶尔跳起的野兔引得小观众阵阵惊呼,岗地湿地风貌似乎带领观众穿越至数千年前的史前聚落。
为深化公众对仰韶文化的认知与体验,大河村遗址博物馆创新展陈形式,以“在场感、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为核心理念,综合运用三维交互、裸眼3D、场景塑形、Mapping投影、幻影成像、CG光影特效等前沿数字技术,精心打造“仰韶印象”“仰韶文化的标尺——考古地层数字演绎”“仰韶彩陶裸眼3D”“白衣彩陶盆数字化演绎”“仰韶文化数字档案馆”等特色数字化展项。通过赋予文物、地层、房屋建造等文化元素全新的时代表达,构建起多元化参观体验矩阵,有效拓展了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尤其是面积600余平方米的“仰韶印象”沉浸式数字化展项,以沉浸式实景游览和数字主秀体验相结合,通过先进技术路线,打造了8幕不同的沉浸式场景,综合展示仰韶时期的生存环境、生业经济、筑房技术等内容,使晦涩难懂的信息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使仰韶文化真正地“活”起来,是大遗址活化利用和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创新性实践。
“这是我第二次来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了,第一次是我自己带着孩子来,这次是我约着朋友一起来!”在博物馆,观众小于兴奋又自豪:虽然仰韶文化辐射了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等9省区,但郑州大河村的仰韶文化最为全面,涵盖了仰韶文化起源、形成、发展、消亡的完整发展脉络,是研究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想了解仰韶文化,来郑州大河村就可以‘一站式’全面了解,非常全面,而且展示手段非常新颖!”
遗址博物馆“整体下沉,引入景观,融合环境”,矩形建筑的屋顶设计和地平面齐平交融,“下沉”建筑层高超过8米,突出地面部分不超过1.5米,外观与遗址公园地面融为一体,将场所归还给景观,更好地保留遗址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在胡继忠看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挂牌,体现了河南省、郑州市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决心和信心。展望未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依托“一核”“两节点”“三片区”,借助当代科技让古老文明重绽迷人花朵,让观众在集知识、体验、震撼与惊喜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中,感知仰韶文化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