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技术人员正在进行新能源材料实验 |
本报记者 李娜 魏滢 文 周甬 图
开栏的话
中原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
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刚刚召开的市委全会指出,要奋力建设先进制造强市、科创强市、数智强市、交通强市、文旅强市、商贸物流强市、现代农业强市。全力建设科创强市,成为郑州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郑州,始终围绕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布局建设了一批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在重大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成果喜人、前景可期。
截至2024年年底,郑州市重组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在郑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17家,在郑省实验室达到18家,省产业技术研究院4 家,引进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共建郑州研究院16家。
为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郑州日报社联合郑州市科学技术局共同推出【创新策源·创新驱动·创新转化——走进城市智库】系列报道,走进科研院所一线,探寻创新的源头活水,共同见证郑州在创新之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你看,常温下就能使用,施工时再也不会有呛人烟雾了。”在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内,杜俊涛博士正向记者介绍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样品。
作为郑州市引进的首家新型研发机构,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自扎根郑州伊始,便瞄准了国家战略需求和河南省产业升级痛点。由杜俊涛所在团队攻关的“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正是其硬核科技成果的代表之一,该项目也荣获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6年8月,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郑州辐射中原的交通枢纽优势以及河南省深厚的产业基础,为研究院在新能源、新材料、绿色技术等方向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迫切的技术需求。
研究院的研究方向,既面向全国共性科技难题,更深度融入本地产业生态。针对河南作为工业大省面临的降碳减排压力,研究院布局碳捕集等绿色技术,精准响应河南省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从实验室走向广阔天地
在研究院的碳捕集实验室,记者看到研究员们正在操作一套精密的实验装置。碳捕集课题组研究员介绍,与以往的碳捕集技术不同,他们另辟蹊径地采用了离子液体作为“捕手”:“离子液体就像是为二氧化碳量身定做的‘海绵’,它不仅可以实现低碳排放,关键是对二氧化碳吸收具有专一性,吸收饱和后只需加热就能释放出高纯度二氧化碳供后续利用。”目前,该技术已应用在河南省天然碱生产企业,双方共同搭建的中试装置已实现连续稳定运行。
离子液体法低能耗碳捕集技术,正是为了解决本地电厂、水泥厂等重工业含碳尾气处理的痛点。其高效和绿色特性,瞄准的是未来10年国内超千万吨、产值超百亿的巨大碳捕集市场。
走进展厅,一块风电叶片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制作叶片的白色板材看起来似乎和普通塑料无异,讲解员却说它的背后藏着破解“白色污染”的关键。“传统商业化叶片退役后不能回收,这是个困扰全球的难题。对此,研究院的轻量化课题组创新提出了PMMA液态树脂绿色设计理念。”讲解员介绍道,“我们以MMA单体为溶剂对PMMA复材进行全回收,让复材边角料变废为宝。”
利用该技术,研究院已成功试制了4.2米长的冲锋舟和2.6米长的风电叶片原型。目前,这项技术已申报6项发明专利,未来将为新能源装备等领域提供保温及轻量化的绿色解决方案。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