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牵手行”重构产学研协作逻辑
科研成果的高效转化,离不开创新机制的保障。郑州中科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如同“接力跑”,科研院所自己跑完研发这段,再找企业接棒转化。现在研究院打破常规,从项目选题开始就和企业深度绑定,共同制定技术路线和产品研发模式。
从“接力跑”到“牵手行”,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实践中成效斐然。冷拌冷铺沥青混合料技术的研发,正是源于企业反映的热拌沥青铺路“烟雾大、能耗高”这一痛点。九一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研究院联合攻关,双方合作仅用两年就完成从实验室到万吨级工程示范装置的跨越。无独有偶,轻量化课题组也选择与造船企业合作,瞄准轻量化防汛救灾的行业需求,联合试制出了PMMA/玻纤复材冲锋舟。
目前,研究院已与企业共建13个联合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其中,与河南能源集团共建了“中科豫能绿色过程联合研发中心”。在这里,曾经产能过剩的大宗商品乙二醇,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转化为新能源储能电池中不可或缺的电解液溶剂,变“过剩”为“抢手”。氢能技术团队攻克了储氢合金活化难、结构易偏析等难题,研发了低压、常温可高效储放氢的新型稀土储氢合金,实现在长续航氢能两轮车的应用,为温和储氢开辟新途径。这种深度融合,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目前研究院在规模储能、高能燃料、绿色低碳等领域已获批国家、省市级项目80余项,服务河南能源集团、九一环保、正星氢电等400余家企业,实现成果转化90余项,其中在郑转化21项。
顶尖平台汇聚一流人才
累累硕果的背后,是坚实的平台支撑和郑州市强有力的配套支持。郑州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研究院的落地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不仅为研究院提供了优越的研发场地和基础设施,还设置了“真金白银”的人才引进政策,对符合高层次人才认定条件的科研人员,落实人才奖励补贴、薪酬待遇、税收优惠、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政策,全方位为科研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研究院自身也积极实施“聚英计划”,通过吸引“头雁”、培育“鸿雁”、留住“归雁”,形成了由院士领衔,汇聚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带领的300余人高水平研发队伍。研究院现有人员中研究生学历占比99%、高级职称占比14%。
走进研究院的实验室,青年科研人员的身影处处可见。除了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之外,研究院还积极实行科教融合战略,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多所知名院校签订合作协议。
“这里能提供学校不具备的中试条件和产业化氛围,让我研究的东西更接近落地。”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陈朝阳道出了许多青年科研人员的心声。郑州市优厚的人才政策和研究院的“聚英计划”,形成了强大的引才留才“磁场”。
未来,研究院将继续遵循“需求驱动、以人为本、循序渐进、世界一流”的发展理念,以中原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为驱动,依托中国科学院强大后盾,深化产学研融合,贯通“基础—应用—产业化”研发链条,持续为中原崛起贡献不可替代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