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目前,郑果所桃种质资源1600多份,保存数量世界第一;葡萄种质资源2000多份,是国内保存种类最丰富的资源库;西甜瓜种质资源5000多份,是国家唯一一个西甜瓜种质资源中期库。
田鹏说,通过现代科技将物种的遗传火种长久留存,使优质基因资源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代际传承,其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守护当下的生态安全,更在于为未来文明和人民美好向往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密匙。
科研人员创新的内生动力
科研界有句俗语:唯有实验室的绽放,才有产业枝头的硕果累累。
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向广阔的市场?
郑果所探索出一套具有鲜明郑果所印记的成果转化模式——科研机构出成果、地方政府政策引导、龙头企业示范、基层农户参与的“四位一体”成果转化模式。
田鹏说,简单理解就是和地方合作建设“成果转化站点”,进行品种和技术输出,最终实现科研单位、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基层农户四方共赢的局面,“郑果所已经和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60多个县、20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2024年3月,郑果所“草莓专家工作站”落户中牟县姚家镇,中牟是河南草莓生产第一大县,草莓品种的国产化程度达80%以上,是国产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县。专家工作站积极推动“中莓”系列草莓新品种和新技术落地,打造果业引领乡村振兴的中原样板,为全国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不久的将来,你的果篮里将有更多郑果所出品、具有“中国芯”的草莓优品。
目前,郑果所正在探索“转化联合体”的转化新场景,通过科研机构提供种源、种苗企业培育种苗、地方组织生产、果商进行收购,形成新品推广到销售的闭环。
“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激活科研团队、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郑果所优化转化收益结构,70%的转化收益由科研团队自主支配,以市场手段激活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内驱力,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转化“双轮驱动”。
郑果所科研管理处副处长于巧丽说,依托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郑果所不断延展收集评价、创新利用、技术服务链条。同时,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不断加强栽培技术的创新,探索平面栽培向垂直栽培的转变,比如,7至9层、高约4米的猕猴桃垂直多层架栽培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单位亩产产能,引领未来果园生产新模式。
一座城和一个所,携手绘就了一幅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双向奔赴的丰收图景——
郑州市不断优化政策加大科研投入,为瓜果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同向共进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郑果所连续4年获得郑州市科技研发补助支持;郑果所承担郑州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3项、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个、惠民专项3项,长期为郑州区域葡萄、甜樱桃、草莓、石榴、西瓜和甜瓜等瓜果产业“科技和人才的双支撑”。
果篮里的“郑果所出品”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郑州视察黄河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60年,郑果所在郑州成立,它扎根黄河故道,研发推广适用黄河故道发展的瓜果品种和技术,书写着荒沙滩变为瓜果园的锦绣文章。
在郑州,东西南北都有郑果所出品的瓜果品种:黄油蟠桃的推广助力登封的煤窑沟变成了如今的“黄金园”;甜樱桃矮化密植早丰技术使郑州市二七区樱桃沟、新郑市龙湖镇等地大樱桃提早15~20天上市;多彩小果型西瓜品种加快推动中牟西瓜品种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
在河南,郑果所向全省20多个县派出科技人员,成立对口帮扶产业服务团,打造出一批优质家喻户晓的瓜果品牌:黄河故道上的宁陵梨、兰考蜜瓜、民权葡萄,豫西黄土高原的灵宝苹果,豫南山区西峡的最新品“软枣猕猴桃”。
“我们示范推广了郑抗系列西瓜品种、高值蜜桃、早熟苹果、红皮梨、即食红肉软枣猕猴桃等一大批优质特色品种,以及甜樱桃矮化密植早丰技术、桃设施促早栽培等一批先进技术,为河南特色优势产区打造、优质果品品牌创建以及三产融合发展等贡献了农科智慧。”田鹏说。
如今,当你走进水果店,越来越多的郑果所出品的“中国芯”瓜果直扑眼帘,它们才下枝头,又上餐桌,丰富着你我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