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PDF版阅读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历史文化名人资源

张 凯 高 畅

“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指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指明了方向。河南省委书记刘宁强调,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融合好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根亲文化故事、名人文化故事、豫菜文化故事、革命文化故事、山水文化故事、乡村文化故事,把故事讲出品位、讲出特色、讲成经典,推动文化繁荣兴盛。郑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及郑州工作高度重视,今年5月19日至20日莅临河南考察并在郑州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和针对性,要当标杆、做示范,立足实际、强化支撑、系统推进各项工作,在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加快建设全景式文明展示体系,讲好郑州文化故事。

郑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居天地之中,地处华夏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带,历史文化资源十分厚重,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禀赋突出,但在保护利用过程中还有制度体系存在政策洼地、协同治理陷碎片化困局、宣传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本文通过现状梳理、问题剖析,提出以“树牢保护意识—做好传承挖掘—创新传播模式”为核心的优化路径,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协同机制与制度体系、孵化打造名人文化名片和品牌、开发AI导览、构建沉浸传播矩阵等策略,将名人文化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助力郑州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

一、郑州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概况

郑州作为中华文明5000余年绵延不断的核心见证地,以完整连续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起人类文明发展的时间坐标。织机洞遗址揭示10万年前古人类穴居痕迹,新密李家沟遗址出土的距今1万年的陶器与磨制石器,裴李岗遗址(距今8000~7500年)实证农业体系形成,大河村遗址(距今6800~4800年)彩陶纹饰展现仰韶文化鼎盛期艺术成就,双槐树遗址(距今5300年)北斗九星遗迹印证“河洛古国”的礼制雏形;登封王城岗遗址(距今4100年)夯土城垣与青铜礼器残片指向早期国家形态;商城遗址(距今3600年)周长7公里的城垣与青铜作坊群,完整呈现商代都邑建制。这些构成了完整的文明演进链条,是对华夏文明孕育、创新、发展的全景展示。

从远古到近代,不同时期都在这里留下了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更是丰富并且多元,涵盖政治、思想、文学、科技等多个领域。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与名人相关的历史遗迹(故居、故里、墓地碑刻、历史遗物、生活工作学习游历地等)、纪念场所、名人笔下的山川风貌及名人命名的风景名胜等实体资源,也广泛流传着与名人相关的生平事迹、传世作品、学说思想及逸闻趣事等。郑州这些跨越古今的历史文化名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始祖王侯先贤

黄帝生于新郑轩辕丘,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治国思想与统一功绩奠定华夏文明基础。伏羲推演八卦、嫘祖种桑养蚕、许由洗耳隐居、大禹治理洪水,登封王城岗遗址印证“禹都阳城”的历史记载。“桓”“武”“庄”三公苦心经营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霸主之一,子产、申不害等贤臣变法图强。之后的历朝历代的政治舞台上也都活跃着郑州人的身影。荥阳郑氏,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名门望族,在南北朝北魏时期,与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唐代荥阳郑氏有12位宰相,为“七姓十家”之一。郑州上街马固王氏,北宋时五代在朝为官,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王博文祖孙三代同仕枢密使,王畴九子进士及第,被誉为“三朝枢密院,九子进士公”。

近代,有韩风楼、董天知等爱国将领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郑州人追求理想和进步的英雄赞歌。1923年,林祥谦在郑州领导罢工时被捕就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牺牲的烈士代表,其抗争精神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发展。布衣将军冯玉祥两次主政河南,曾主导建设碧沙岗烈士陵园,其军事与政治活动深刻影响中原政局。

(二)文学艺术巨匠

《诗经·国风》中,《郑风》有21首,是十五国风中存诗最多的。这些音乐诗歌文化,为郑州地区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后至唐宋时期,郑州更是涌现了以“云霞出海曙”的工整对仗奠定近体诗格律的杜审言、“以“三吏三别”等“诗史”镌刻时代苦难的“诗圣”杜甫、承袭平民视角让《长恨歌》《琵琶行》传唱四海的“诗魔”白居易、在《锦瑟》的朦胧意象中发展出东方象征主义的李商隐、以《竹枝词》融合民歌清新与文人哲思的刘禹锡、以“诗书画三绝”诠释中原文化多维创造力的郑虔、以《夜上受降城闻笛》写尽征人哀思的中唐边塞诗人李益、以《小儿垂钓》展现田园意趣的胡令能、开创中国悼亡题材的西晋美男子与文学家潘岳等一大批文坛巨匠。

近现代,豫剧大师常香玉响应抗美援朝号召,率香玉剧社全国巡回演出半年,辗转6省23市演出180余场,用演出的全部收入捐赠“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其创排的《花木兰》唱段以“谁说女子不如男”的铿锵之音激发全民爱国热忱,被国务院追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以文学记录时代精神,被一代代青年人阅读、熟知,“最可爱的人”成为志愿军代称,彰显其跨越世纪的精神感召力。

(三)学术科技先驱

列子本名列御寇,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郑国人申不害是战国晚期百家争鸣中法家的代表人物。他能言善辩,大力推进“术”治,进行军事改革,鼓励百姓开垦荒地,重视手工业的发展,使韩国实力显著增强,出现了“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的局面。战国时期韩国人韩非子,从道家、法家甚至儒家中广泛汲取营养,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并且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终集大成于一身,成为秦一统六国帝业的有力推手。

历史上的郑州在科技领域同样熠熠生辉。西晋时,巩义人嵇含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学家之一,著《南方草木状》,记载岭南地区80余种植物的形态、用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分类学专著,比西方同类著作早1000余年。北宋时,李诫一生为朝廷建筑事业奔波,积累了大量建造经验,编传世巨作《营造法式》,是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集历代建筑之大成,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四)商业精神典范

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以“智退秦师”之举名垂青史。他行商途中遇秦军偷袭郑国,当机立断假传君命,以十二头牛犒劳秦军,使其误判郑国已有防备而退兵。这一壮举被载入《左传》《吕氏春秋》,被后世誉为最早“豫商之魂”,其“谋利不忘家国”的精神至今仍是郑州商业文化中“义利并重”的核心基因。

至明清时期,巩义康百万家族将商业智慧推向巅峰。其鼎盛时产业横跨豫、陕、鲁三省,拥有“马跑千里不食他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的庞大商业网络。康家以“留余”哲学立世,第七代家主康应魁75岁寿宴上焚毁乡邻万两欠债,践行“留余于天,留余于人”的家训。现存1300余间房舍的康百万庄园,不仅是中国三大庄园之一,更以“留余匾”“三上成文”等典故,生动诠释了“重信守义、富而好德”的儒商风范。

二、郑州历史文化名人保护利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历史上,郑州地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这些杰出人物活跃在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科技、商业等各个领域,以故居、祠墓、著述、轶事等多元形式,构建起丰富的文化遗产体系,留下了众多可供开发利用的珍贵资源,包括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名人墓地、名人主题公园广场等多种资源类型。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些中华文化瑰宝,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自信的责任所在,也是郑州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所在,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近年来,郑州在名人文化保护研究、文旅融合、宣传传播等方面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保护利用现状

1.保护研究方面。郑州市现存41处名人文保单位,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有6处,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的有9处,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的有26处。2008年,郑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郑州市社会科学院的宫银峰等出版《郑州古代名人》,书中对近50位郑州古代历史名人的生平、功绩、思想文化特点、地位和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020年,河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张广智出版散文集《郑州 郑州》,书中既有对郑州地理风貌、文化古迹的介绍,也有对出生于郑州或在郑州留下重要活动轨迹的历史名人,如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明朝中期内阁首辅高拱的详细介绍。

2.文旅融合方面。通过“科技赋能+文化活化”双轮驱动,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新范式。国家4A级景区黄帝故里以“根亲文化”为核心,利用先进的声、光、电科技手段实景演出的《黄帝千古情》,动态演绎“仓颉造字”“嫘祖始蚕”等史诗篇章,向世界展示黄帝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巩义市深耕“诗歌+”文旅融合模式,自2015年起连续举办十一届“杜甫故里诗歌周”,大力弘扬杜甫文化,创新推出“诗圣足迹”研学线路,串联杜甫陵园、康百万庄园等节点,推动杜甫故里景区跻身中原研学旅行首选地,杜甫故里景区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3.宣传传播方面。2021年,郑州市委宣传部组织拍摄郑州城市生态影像片《天地之中是吾乡》,以诗圣杜甫为蓝本,讲述了杜甫一代诗圣的故事。破了狭义城市宣传片框架,将对城市的宣传主题延展至一座城的精神文化层面,透过杜甫的价值思想和古今同样的精神追求,传递出千万郑州人仁爱、豁达、兼济天下的千年精神传承。凭借杜甫IP的世界影响力、中华传统的文化基因、文化情怀和东方美学的感染力,这部独树一帜的城市生态影像片在全球引起热烈反响,赢得了无数人的点赞,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浸润中华民族的血脉、精神基因且符合当代审美价值的世界级文化追溯之旅,进一步提升了郑州的影响力。

(二)目前存在问题

1.认知缺位,保护体系存在政策洼地。对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尚未构建专项保护利用的制度体系。现有文物保护类法规仅覆盖文物类遗迹(如杜甫陵园、李诫墓),而数量更多的非文物类资源(如列子传说地、潘安故事发源地等)处于制度真空。在《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和《郑州市“十四五”文化广电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文件中都未对郑州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保护、传承、传播做出系统全面的规划,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也未能有效地融入能够彰显郑州地域特色的名人文化要素。

2.资源分散,整合力度不够。郑州名人资源天然存在空间分布碎片化的特点,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地理格局,这严重制约了名人文化资源的整体效能释放。例如“唐诗之路”需串联巩义(杜甫)、荥阳(李商隐)、新郑(白居易),但因空间联动不够,未将分散资源转化成连续性名人文化带。

3.传播乏力,宣传内容形式单一传统。现有传播体系主要依赖传统媒介,过度集中于节庆活动(如黄帝拜祖大典)与主流媒体报道,新媒体平台原创内容占比较少,短视频、直播等轻量化传播形式开发滞后,难以适配数字时代需求。宣传内容多为单向输出,缺乏用户共创、沉浸式交互等参与式传播设计。未与影视、游戏、动漫等产业深度融合,郑州名人IP衍生内容稀缺。此外,社会参与机制不够,公众常态化参与渠道缺失,导致文化软实力输出效能亟待提升。

三、郑州历史文化名人保护、传承、传播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树牢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协同机制与制度体系

一是加快制度法规体系构建。加大对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已有城市文化建设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郑州市历史文化名人遗址遗存保护办法》和《郑州市历史文化名人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方案》等,明确非文物类遗迹的认定标准与保护细则,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保护机构、开发利用制度、人才培养、经费保障等各项管理机制,设立专项保护基金,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系。

二是做好文化地理空间规划。构建“一核引领、双轴联动、三带协同、多点激活”的名人文化空间战略。以商城遗址为核心,联动省博物院等打造“最早中国”文化地标。黄河、嵩山双轴联动,沿黄河文化轴布局“诗画黄河”景观带,沿嵩山文化轴建设“天地之中”研学走廊。黄帝文化带、法家思想带、唐宋诗韵带,三带协同。李诫故里、列子思想、潘安传说等多点激活,形成“一县一IP”“一人一IP”的活化矩阵。

三是建立全域联动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参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联席会议等机制建立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保护利用相关工作机制,统筹各部门职责权限、协调各区县(市)形成工作合力,统一标识系统与票务平台,形成联动宣传推广格局。根据郑州市域空间形态,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古城等特色魅力区,以及各县(市)总体城市设计划定的重点地区,结合各自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优势,实现名人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有机统一。

(二)做好传承挖掘,孵化打造名人文化名片和品牌

一是推进系统性研究和挖掘。组织专家加大对郑州名人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名人文化资源,认真梳理郑州市名人文化资源和名人故居的现状,加强对历史文化名人思想精神的传承保护弘扬工作,使历史文化名人的品格与郑州城市内涵进一步贴合。鼓励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开展郑州名人文化研究,开展与郑州历史名人文化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开展历史名人文化的当代价值与转化利用方面的研究。

二是推动相关成果宣传推广。适时成立专门的名人文化研究中心,举办名人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文化活动。协调各研究机构、高校等联合召开郑州名人文化论坛,以对话、交流等方式再现郑州名人风采与精神风貌。利用市属媒体和《郑州地情活页》等各类宣传资料,通过成果发布、理论研讨等方式加强理论成果传播推广,积极向中央、省级媒体平台宣传成果及成效,扩大郑州名人文化传播效应。

三是打造文化名片传播品牌。出版发行历史文化名人的相关著作,推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郑州名人文化读物。推动名人文化进课堂,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讲名人故事、演讲、朗诵等活动。利用名人故居、纪念馆、主题广场等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现场教学活动,使弘扬郑州名人文化成为一种体验式、沉浸式的文化熏陶。塑造郑州名人文化的学术品牌、节庆品牌、教育品牌,努力把名人文化打造成郑州的一张张文化名片。

(三)创新传播模式,开发AI导览,构建沉浸宣传矩阵

一是构建沉浸式全媒介传播。构建“虚实融合”的全媒介传播体系,推动名人文化破圈传播。开展以郑州历史名人为主题的评选活动,推出专题片、纪录片、影视剧、短视频、动画动漫等多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同时在城市景观中,设置名人雕塑、名人文化长廊,用历史名人为街巷、道路命名等,让名人走出历史、走进当代生活。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实体空间多平台传播展示名人文化,增加曝光量,让历史名人“活起来”“火起来”。

二是重点打造核心文化符号。推进黄帝、杜甫、白居易等历史名人IP的打造,构建“内容创作—产品开发—场景运营”产业生态链。将历史名人具化为形象的文化符号,融入文化、旅游、科技、农业等产业中,促进名人文化资源产业化与产业链延伸,通过文艺演出及开发工艺品、文创商品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将传统媒体与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相结合,推动文化品牌的营销传播。

三是开发AI导览地图小程序。构建数字化文旅新基建,在地图中标示名人资源内容,包括历史遗迹、纪念场所、纪念建筑,名人笔下的山川风貌等,链接名人年谱、游历路线、社会关系等更多信息,集成AR实景导航、AI智能讲解、VR虚拟漫游三大模块,并设置评论点赞互动以及游戏闯关解锁文旅消费券等功能。同时,接入景区票务系统,可同步浏览周边美食及住宿条件等情况,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二次传播”的数字化文旅新生态。

全面系统梳理郑州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这些属于郑州的中华文化瑰宝,是我们必须担起的历史责任、政治责任,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所在。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将名人文化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进一步助力郑州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城市品牌,培育独具特色的文旅文创旗舰劲旅,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建设文旅强市和世界文化旅游胜地。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2025-07-23,11501| 2025-07-22,11493| 2025-07-21,11485| 2025-07-20,11481| 2025-07-19,11477| 2025-07-18,11470| 2025-07-17,11462| 2025-07-16,11454| 2025-07-15,11446| 2025-07-14,11438| 2025-07-13,11434| 2025-07-12,11430| 2025-07-11,11422| 2025-07-10,11414| 2025-07-09,11406| 2025-07-08,11398| 2025-07-07,11390| 2025-07-06,11386| 2025-07-05,11378| 2025-07-04,11370| 2025-07-03,11362| 2025-07-02,11354| 2025-07-01,11346| 2025-06-30,11338| 2025-06-29,11334| 2025-06-28,11330| 2025-06-27,11322| 2025-06-26,11310| 2025-06-25,11302| 2025-06-24,11295|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