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军方 通讯员 徐久凯)“以前办事得请假跑大半天,现在周末来半小时就搞定了。”日前,在惠济区政务服务大厅办事的市民王女士,对周末无休窗口赞不绝口。这背后,是惠济区通过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服务延伸、数字赋能“四维联动”打造政务服务新生态的生动实践。
制度创新:从等群众到送服务
“惠帮办”品牌一亮相,就用实打实的服务圈了粉。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大厅推出“专窗受理+专人对接+上门服务”,从材料预审到最终办结全程代办,已为70多名群众解决了办事难题,获得好评。
企业办事也有“特殊待遇”——营业执照办理时少了份材料?“容缺受理 + 承诺办结”机制来兜底,先办业务后补材料,平均办理时限缩短一半。上班族工作日没时间来?工作日每天延长1小时服务,周末公安户籍、交警违章处理、不动产登记等窗口照常办公,今年年初以来已在非工作时间帮群众办了7411件事。遇上办事高峰,“潮汐窗口”还会“自动上岗”。窗口人员根据排队人数灵活调配,让群众等待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
流程再造:从“跑断腿”到少跑腿
“以前开奶茶店,得跑市场监管、税务等好几个部门,现在在一个窗口交一套材料就行。”办完企业开办手续的创业者李女士说。这是惠济区22个“一件事”套餐的缩影,从企业开办到新生儿出生、从就医报销到二手房过户,把关联事项“打包办”,平均办理时间少了60%,群众跑腿次数直接减少75%。
跨部门审批曾是“老大难”,如今有了“并联审批” 新解法:部门之间数据共享、结果互认,群众填一张表、交一次材料,剩下的由部门内部协同办理。要是真遇到“办不成的事”,大厅专门设了“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从受理问题到转办部门,从跟踪进度到回访反馈,50多个疑难杂症都在这里得到解决。
服务延伸:从大厅办到家门口办
在惠济区的重点产业园区里,政务服务驿站成了企业的身边帮手。依托园区物业设立的这些小站点,可直接提供政策咨询、材料预审服务,不用再往区大厅跑。去年以来,“政务服务进企业、进园区”行动带着29项惠企政策上门,2000多家企业当场获得政策解读,100多个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被“一对一”解决。
不止企业,村民办事也更方便了。“区级大厅—镇街便民中心—村居服务站”三级服务网已经铺开,像社保认证、老年证办理这些日常事务,在家门口的村居服务站就能搞定,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数字赋能:从带证件到刷脸办
很多业务办理,带个手机就实现了证件核验。常来大厅办事的市民发现,身份证、营业执照、不动产证等常用证件,在惠济区252项政务服务中已经实现“免证可办”——电子证照在系统里自动调取,通过数据核验替代纸质材料。
这只是数字化的第一步。大厅正探索“无感智办”:系统通过数据分析预判群众需求,比如企业营业执照快到期时,会自动推送续期提醒和办理指南;社保缴费基数调整后,参保人能收到定制化的政策解读。目前,90%以上的事项都能在线上全程办理。
如今,在惠济区,群众办事满意度保持在99.9%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实现立等可取。政务服务“四维联动”,交出一份让企业和群众都满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