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红岩
岳父并非种菜能手,然而他却在家门口开辟了一块不小的菜园,而且一年四季收获丰富。看着他精心经营的菜地,我们兄妹颇为感慨。
岳父从镇供销社退休后,便和岳母一起去省城照看孙子孙女。当孩子们逐渐上学,两位老人的思乡情与日俱增,最终选择回到乡村,回到老宅,回到他们悠闲自在的家。我们兄妹几个时常被工作和生活所累,很少回家。偶尔遇上假期,也只是匆匆聚,匆匆离。
在庄户人眼里,门前门后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丢弃。勤劳的人会扎上篱笆,种些花草、蔬菜之类装点美化家园。
岳父家门前有一小块空地,堆满了废弃物。起初,他只是随意种些梅豆、丝瓜、苦瓜等爬藤类菜。这些无需精细管理,任由它们自由生长,结果如何我们不以为意,权且是给岳父岳母寻求一种消遣时间的方式。
然而去年初冬,岳父对空地动了大劲儿。他找来机器清理了杂物,重新翻整了土地,买来农家肥施了一遍,认真规划了菜园的使用,购买各类菜种悉心种植。春天有油菜、菠菜、黄黄苗,夏天有黄瓜、茄子、豆角、荆芥,秋天有辣椒、丝瓜、梅豆角、老倭瓜,还有冬天的萝卜、白菜等,一应俱全,四季不缺菜。
岳父岳母把菜园当作宝地一样伺候。为干旱的蔬菜浇水施肥,给豆角黄瓜搭架子,一丝一毫不敢马虎。还别说,看着各种高高低低的蔬菜界限分明,就像是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
现在想来,我们对岳父最初弄菜园的阻挠和担心都是多余的。
那是岳父岳母从城里回来,一下子清闲了,进进出出很是无聊。当时他的膝盖出了问题,行动不太方便,我们也不让他经常外出。一来二去,他的脾气没有以前温和,动不动就发火。尤其看到门前那块杂乱的空地,他的心情愈发烦躁。于是,他决定将这片空地整理成小菜园。我们担心他的腿病会加重,而且岳母也会跟着操劳,害怕身体有什么意外,都不支持。大家采取车轮战,轮番劝说,都不奏效。岳父这边还没说通,岳母竟一反常态支持起种菜来。最终我们妥协了。但提出的条件是,如果身体没问题,才可以继续种下去。
结果证明,这片小菜园不仅给岳父岳母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也让我们深感敬意。
看着菜园里不同时期的菜品,我想起了北宋词人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词中描述的小园春光真的就在眼前。不论是花草还是蔬菜,只要种得好,都能为生活增添色彩。种菜不仅可供生活之需,其过程也是一种劳动,一种享受,一种养生。
乡村农家的田园生活不是许多人所向往的吗?
前段时间回了趟家,一下车便看到一幕令人动容的场景。岳父坐在小板凳上,头上戴顶草帽,弓着腰在芋头地里薅草。岳母拿把小蒲扇,头上搭了块毛巾,在架豆角的枝叶间捉虫子。岳父岳母对待菜园子如同对待孩子们一般呵护。无论是薅草、浇水、捉虫,还是搭架、打叉、采摘,都是倾情而为。岳母说,这菜是咱自己吃的,地里上的是农家肥,有虫子了我们就自己捉,能不健康吗?
农谚说:“一亩菜园十亩田。”这块地从一开始的荒废到现在的满园青翠,其中的功夫都装在了两位老人的心坎里。自从门前有了菜园,每次回家我们会主动学习种菜,帮忙采摘,享受这份难得的乐趣。
这里也成了孩子们的科普乐园。孩子们也爱钻进菜园子里,问这问那,忙里忙外,知道了何为韭菜、何为麦苗,能准确叫出各种菜名,认识了很多小昆虫,也不再沉迷手机游戏了。
这个小小的菜园子,不仅让我们重拾田园之乐,也让我们不知不觉间往家里多跑了几回。
看着后备箱里满满当当的各种蔬菜,总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惭愧,但当我们夸赞父母菜种的好时,灿烂的笑容便洋溢在幸福的脸上。我也逐渐明白了孝顺的真谛:不单是让父母老有所养,不愁吃穿,更要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带回的蔬菜多得吃不完,我会送给邻居,邻居也直夸“菜有小时候的味道”。我打电话告诉岳父,他也乐开了花。他神气地说:“咱家的菜没上化肥,没打农药,绝对纯天然。”听到电话那头两位老人的高兴劲儿,我的心中倍感宽慰。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证明,劳动让人快乐,劳动有益健康。
这片小菜园成了我们心中幸福的记忆和鼓励。儿子说:“外公外婆种的可不是蔬菜,那是召唤咱们回家的信号。只有常回家,才能读懂亲情密码,他们心里才更幸福。”我突然意识到,常回家看看其实并不难,只要我们不给回家找托词,回家就变得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