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双拥之花绽绿城

本报记者 李宇航 赵冬

云河洗天青,绿城物华新。7月30日,郑州市“全国双拥模范城”揭牌仪式举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金灿灿的牌匾是沉甸甸的荣誉,更是郑州市赓续双拥光荣传统的有力见证。

在今年4月23日召开的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大会上,郑州市再度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是郑州市自1994年以来第九次获此殊荣,实现“九连冠”。此外,新郑市也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称号。

郑州是一片红色热土,有着光荣的双拥传统。1994年,郑州市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此后又分别于1997年、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2016年、2020年和2025年连续八次获评该称号。

军民鱼水情,朵朵双拥花。郑州,这座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城市,“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深深融入城市血脉。近年,郑州立足红色基因传承,弘扬双拥优良传统,坚持改进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双拥工作水平。双拥之花开遍绿城,谱写了军政军民团结奋进的崭新篇章。

高位推动 厚植“双拥花”

郑州市是兵员大市、驻军大市,也是优抚安置大市。郑州始终把双拥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高度重视,高位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构建起“党委统筹、政府主导、军地协同、全民参与”的立体化工作格局。

郑州市不断完善双拥工作网格,建立3330余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实现“五有”全覆盖,为军地共建提供坚实支撑;组建拥军支前专业队伍,优化拥军支前协调机制;严格落实军地互提需求互办实事“双清单”机制,解决部队信息化设施建设等多项重难点问题;创新建立“一总五分”军供保障体系,以市级军供总站为核心,铁路、航空、高速、机动保障站点等为支撑,年均保障过往部队及新老兵转运超10万人次,打造中部地区军供保障的“郑州样板”。

官兵后路、后院、后代“三后”问题联系着部队前方、前线、前沿。郑州市将军人军属、退役军人视为亲人,扎实解决“三后”难题。郑州市转业军官、退役士兵安置人数占全省总量的1/4,其中90%的转业军官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近5年来,郑州市已累计安置随军随调家属120余人,未就业家属每月发放1000元生活补助。2000余名军人子女优先入读优质中小学,300余名军人子女享受中招考试加分政策,教育优待覆盖率达100%。 (下转二版)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2025-08-16,11669| 2025-08-15,11661| 2025-08-14,11653| 2025-08-13,11645| 2025-08-12,11637| 2025-08-11,11629| 2025-08-10,11625| 2025-08-09,11621| 2025-08-08,11613| 2025-08-07,11605| 2025-08-06,11597| 2025-08-05,11589| 2025-08-04,11581| 2025-08-03,11577| 2025-08-02,11573| 2025-08-01,11565| 2025-07-31,11557| 2025-07-30,11549| 2025-07-29,11541| 2025-07-28,11533| 2025-07-27,11529| 2025-07-26,11525| 2025-07-25,11517| 2025-07-24,11509| 2025-07-23,11501| 2025-07-22,11493| 2025-07-21,11485| 2025-07-20,11481|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