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朋
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河南发展把脉定向,在中原大地引发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遵循,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做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践行者,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一、坚持创新引领,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强力赋能,必须大力开展技术攻关,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这一重要论述为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极大地坚定了企业深耕制造业、勇挑民族工业发展重担的决心与信心。曾经的洋火、洋皂等生活物资都依赖进口,而如今我国已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我们坚持走自主发展实业的道路,实践证明这条路走对了,且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洛轴作为“一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历经几十年奋斗创新,如今站在行业前列,成为我国制造业自立自强的生动缩影。在洛轴的发展历程中,科技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当前,全球制造业竞争激烈,我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一方面,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创新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河南作为经济大省,在新发展格局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更应将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作为工作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兴产业领域,要有前瞻性眼光,提前进行战略布局,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在传统产业方面,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步伐,利用先进技术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全面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在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展现河南担当、贡献河南力量。
二、扛稳粮食重任,推进农业强省建设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这一要求为河南农业发展明确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饭碗。河南应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提高耕地质量,为粮食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广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要运用先进农业技术,精细开展田间管理,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是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河南应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发挥好中心镇、重点村的带动作用,引导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守护文化瑰宝,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华夏民族数千年的记忆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白马寺和龙门石窟时,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指明方向,这不仅是对河南文化事业的殷切关怀,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与高效治理的关键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文物保护工作者要肩负起历史使命,利用新的科技手段和材料,推动文物保护工作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长久保存。同时,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和阐释,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新媒体平台、文创产品等多种形式向公众传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河南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应充分整合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例如,以龙门石窟等文化景点为核心,开发文化体验游、研学旅行等产品,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大数据优化交通疏导、提升住宿餐饮品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游客满意度与体验感,实现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让文旅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四、强化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社会
高效能治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与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河南人口总量大、密度高、流动频繁,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加强社会治理刻不容缓。这不仅关乎河南的稳定与发展,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环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与灵魂,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确保社会治理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服务群众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推动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干部素质与能力,激发基层活力。例如,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发挥引领作用,带领村民发展产业、改善环境、化解矛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筑牢社会治理的根基。
法治和诚信建设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撑,发挥法治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意识,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加强诚实守信的价值引导,提高政府、企业和社会诚信水平,构建诚信社会,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制度和道德保障。
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有效防范化解金融、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善于总结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特点把工作做细做实,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此外,要切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支持基层干部大胆干事,鼓励群众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河南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真抓实干,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作者单位:郑州市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