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 让世界见证隧道掘进“中国速度” 创新策源·创新驱动·创新转化—— 走进城市智库 系列报道

盾构实验室实操车间 本报记者 周甬 摄

本报记者 王战龙 陶然

上海,长江入海口,全长14.25公里的上海崇明区到江苏太仓的长江隧道正在穿江作业。

郑州高新区,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鼠标轻点,千里之外的“崇太长江隧道”的实时画面和实时数据一屏尽览。

2008年之前,中国使用的盾构机还只能依赖进口,短短十几年时间,“中国制造”的盾构机已经频频亮相于世界各地的重大工程,完成了从进口到出口的“逆袭”。

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优,中国盾构的成长历程映射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缩影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跃升轨迹。

从0到1

盾构机形似一条“虫子”,最前端是刀盘,上面布有滚刀、刮刀、边齿刀等各种刀具,它们是破岩的“牙齿”——“牙口好,才能嚼得动”——泥土岩石经过“牙齿咀嚼”后,被运出地下,循环往复……就这样,地铁隧道、穿山入海的隧道、大型饮水工程逐渐贯通。

19世纪,法国工程师马克·布鲁诺尔以“虫洞”为灵感,发明了边掘进边修建支撑结构的1.0版本的盾构机。此后百年里,盾构技术一直被西方垄断。

2001年,中铁隧道局集团决定自主设计和制造中国盾构,次年10月,18人组成的盾构机研发项目组“筑梦之队”成立,科研人员围绕盾构掘进“失稳、失效、失准”三大难题,攻坚盾构机自主制造的关键技术。 (下转二版)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2025-08-19,11700|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2025-08-16,11669| 2025-08-15,11661| 2025-08-14,11653| 2025-08-13,11645| 2025-08-12,11637| 2025-08-11,11629| 2025-08-10,11625| 2025-08-09,11621| 2025-08-08,1161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