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在实验田为玉米人工授粉 |
本报记者 王战龙 陶然 文 周甬 图
“有两片玉米地,一片玉米地的植株高、穗子大,另一片植株相对较低,穗子中小,哪片玉米地的单产更高?”见到河南农业大学校特聘教授闫鹏帅的第一面,他就问了记者一个“很常识”的问题。
“哪个更高产?”从跨过楼道的玉米穗堆,到穿过陈列着各种各样玉米种子的廊道,再到走进烈日下的试验田,记者试图为自己“胸有成竹”的答案找到更多的细节支撑。
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联合共建,是在河南农业大学原“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对三校优势科研力量的优化整合。
实验室聚焦世界小麦玉米科技前沿及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集中攻关,有力支撑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体系建设,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如此解释,你或许难以理解,但如果说电影院的部分球型爆米花就是该实验室研发的产品;他们研发的玉米良种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一连丰”贡献了科技力量,或许你会对实验室的印象更加直观。
基因的秘密
“每棵玉米的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都受到多基因的协同调控,就像人的双眼皮,来自某个基因,我们把控制穗型、株高、品质等的优良等位基因聚合在一起,就有很大概率选育出一个新的玉米品种。”闫鹏帅介绍。
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个浩大而漫长的过程。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