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大国粮仓”的丰收底气 践行“两高四着力” 奋力当标杆做示范创新策源·创新驱动·创新转化——走进城市智库 系列报道

河南农业大学研究生在实验田为玉米人工授粉

本报记者 王战龙 陶然 文 周甬 图

“有两片玉米地,一片玉米地的植株高、穗子大,另一片植株相对较低,穗子中小,哪片玉米地的单产更高?”见到河南农业大学校特聘教授闫鹏帅的第一面,他就问了记者一个“很常识”的问题。

“哪个更高产?”从跨过楼道的玉米穗堆,到穿过陈列着各种各样玉米种子的廊道,再到走进烈日下的试验田,记者试图为自己“胸有成竹”的答案找到更多的细节支撑。

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联合共建,是在河南农业大学原“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对三校优势科研力量的优化整合。

实验室聚焦世界小麦玉米科技前沿及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集中攻关,有力支撑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体系建设,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如此解释,你或许难以理解,但如果说电影院的部分球型爆米花就是该实验室研发的产品;他们研发的玉米良种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一连丰”贡献了科技力量,或许你会对实验室的印象更加直观。

基因的秘密

“每棵玉米的生长发育、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都受到多基因的协同调控,就像人的双眼皮,来自某个基因,我们把控制穗型、株高、品质等的优良等位基因聚合在一起,就有很大概率选育出一个新的玉米品种。”闫鹏帅介绍。

听起来简单,实际上是一个浩大而漫长的过程。 (下转二版)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2025-10-15,12110| 2025-10-14,12102| 2025-10-13,12094| 2025-10-12,12090| 2025-10-11,12086| 2025-10-10,12078| 2025-10-09,12074|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