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PDF版阅读

“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释放综合生态效益

本报记者 曹婷

建成排水管网5162公里、再生水利用率为50%……自2016年我市成为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郑州在工程项目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点带面,以面带动全市,探索中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新思路。

统计显示,自海绵城市建设实施以来,全市共计消除易涝点125处,消除率77%。去年再生水利用量达到3.8亿吨,再生水利用率为50%。城市供水明显增加,城市环境持续改善。

建章立制 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称“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

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局了解到,在成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前,郑州就致力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出台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建立海绵城市建设法制化管理体系,先后制定、修订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指导意见,出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文件“一图一表”,施工图设计审查技术要点,施工、验收及维护指南等一系列地方标准。

同时,我市高度重视规划引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示范区建设规划已完成批复,各区县(市)也均已完成专项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并在控规、修规阶段落实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要求。此外,还有排水防涝、再生水利用、节约用水、绿地系统、地下空间、综合管廊等系列专项规划及评价机制等。

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州入选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推进两处省级试点的同时,自我加压增设了十处海绵城市示范区,积极打造样板工程,为全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如今城市内涝得到缓解,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城市更新有力推进。

增加供水 工程引入再生水建设

如今在四环线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地面道路——南四环萍湖路段,紧邻机动车道路边的侧石每间隔约10米,就设有一块预留排水口的侧石,人行道一侧的绿化带内还有溢流收水井等。

“绿化景观将‘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系统’设计理念融入施工中,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路面积水,又能控制降雨径流量,缓解城市雨水管网系统压力。”中电建十一局工程有限公司南四环项目经理介绍。 (下转二版)

2025-11-19,12391| 2025-11-18,12383| 2025-11-17,12375| 2025-11-16,12371| 2025-11-15,12363| 2025-11-14,12355| 2025-11-13,12343| 2025-11-12,12335| 2025-11-11,12327| 2025-11-10,12319| 2025-11-09,12315| 2025-11-08,12308| 2025-11-07,12300| 2025-11-06,12288| 2025-11-05,12280| 2025-11-04,12272| 2025-11-03,12264| 2025-11-02,12260| 2025-11-01,12256| 2025-10-31,12248| 2025-10-30,12236| 2025-10-29,12214| 2025-10-28,12206| 2025-10-27,12198| 2025-10-26,12194| 2025-10-25,12190| 2025-10-24,12182| 2025-10-23,12170|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