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伟平 景静)数字技术重塑生产肌理,智能设备奏响效率乐章,绿色工厂绘就低碳图景……近年来,二七经开区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引擎,推动传统制造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2025年企业“三化”转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新增河南省数据企业2家、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2家、省级智能车间1家、省级和市级绿色工厂各1家,区域产业升级进程明显提速。
在数字化转型领域,技术赋能效应持续凸显。领航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工智能打磨软件,集成AI视觉、力控算法等前沿技术,使机器人具备精准“感知力”,可精确控制打磨路径、力度与姿态,满足汽车一体化压铸底盘、飞机叶片等高精度制造需求。目前,其产品已服务于比亚迪、一汽红旗等重点企业,并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河南省麦田科技有限公司则将数字技术延伸至农业领域,开发的数字农业平台及土壤墒情、气象、虫情等智能化硬件产品,提供物联网数据监测与分析综合解决方案;其智慧农业系统集成土壤墒情监测、作物生长等数据模型,服务覆盖全省,为乡村振兴注入数字动能。
智能制造推动生产效能实现跨越式提升。河南华都柜业集团的智能密集架全流程生产车间,设备通过网络互联,数据采集模块、传感器、执行器等接入工业网络,由中心机房统一汇聚管理数据。设计图纸直传车间,与生产执行(MES)系统通信,实现订单自动排产、工人实时报工,并借助5G技术实现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目前,该车间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占比超95%,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智能化改造带来全维度提升:生产效率提高60%以上,生产成本降低20%,产品不良率下降70%;同时,资源利用率提高15%,碳排放降低13.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
作为区域主导产业之一的食品加工业,在绿色转型中率先突破。2025年,郑州顶益、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分别成功创建省级、市级绿色工厂,填补了区域绿色工厂的空白。
其中,顶益食品践行全产业链条绿色发展模式:研发环节聚焦低油脂健康产品,包装醒目位置标注可回收标识;供应链优先选用符合环保要求的有机、非转基因、天然来源原料,并推广本地采购以减少运输碳排放;生产环节革新工艺,采用空气炸制、物理离心分离等技术降低油脂含量。此外,厂区通过冷凝水回收、光伏电站等十余项技术改造,能耗水平显著下降。顶津食品则引入“黑灯工厂”模式实现全流程无人化生产,搭建数字化能碳管理云平台实时监控调度能耗数据,通过余热回收、废气治理等技术,打造出智能驱动的绿色低碳供应链。
优质的服务保障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二七经开区制定《政策白皮书》,梳理各级扶持政策,通过部门协同、入企解读等方式推动政策精准落地;联合小微企业产业园开展政策解读、技能培训、银企对接等服务,支持企业孵化与创新。同时,深入开展“学查改·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着力解决企业用地用房、融资贷款、人才招聘等实际困难,形成闭环解决诉求机制,有效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