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刘仪 王迎港 文/图
昨日,记者来到位于荥阳市索河街道办城关村的一处院落。这是一座豫西常见的四合院,青砖灰瓦,若不是门前那块“董天知故居”的石碑,很容易就湮没在荥阳城郊的寻常巷陌中。这是抗日英雄董天知的出生地,董天知纪念馆就设在这里。记者走进院落,了解这位民族英雄波澜壮阔的一生。
投身革命
董天知原名董亮,出生于1911年4月1日,荥阳老城南街人。
1928年,董天知考入开封河南省第一师范学校。其间,他结识了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在彭湃革命思想影响下,他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向导》《创造》《北斗》等革命书刊,思想上进步很快。
1929年5月,董天知离开河南去北平,不久考入了弘达学院。他在学校积极追求革命真理,并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鏖尔读书会。在读书会里,他认真阅读和研究马列著作,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1929年夏,董天知在弘达学院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互济会”,并先后担任了学院团支部委员、团西城区委委员、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干事兼儿童局书记。1930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五年铁窗
1931年,河北省委遭受大破坏。7月13日,董天知去一个秘密机关开会时被捕,被关押在东北宪兵司令部看守所。9月,他与其他被判刑的薄一波、殷鉴、安子文、杨献珍、刘澜涛等几十人一起被移往北平草岚子监狱。
董天知在狱中担任团支部书记,积极做好团员和青年的工作。
“一二·九运动”以后,全国的抗日运动蓬勃发展,特别是当时北方抗日救亡运动已轰轰烈烈,迫切需要党的干部。通过中共北方局、北平市委负责组织的营救。1936年9月,薄一波、杨献珍、周仲英、董天知、韩钧等几十名同志分批走出了监狱。董天知在五年多的铁窗生活中坚持斗争,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耿耿红心与浩然正气。
山西新军
为了促进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0月,中共北方局决定组成中共山西公开工作委员会,书记为薄一波,委员为杨献珍、董天知、韩钧、周仲英,作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先遣队,前往山西,打开局面。
1936年11月,先遣队成员到达太原,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对“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进行了改组,一批共产党人参加了牺盟会总部的领导工作。董天知任执行委员和抗敌救亡先锋总队总队长,主要负责学生工作。他奔波于晋南、晋东各县,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和斗争纲领,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中共北方局为了推动山西抗战和争取阎锡山,决定由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帮助阎锡山创建新军,即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董天知通过“牺盟会”这个组织,为山西抗日救亡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为建立新军奠定了基础。1937年11月,董天知被派到决死三纵队任政治部主任。
在纵队党委领导下,董天知率部队打击日本侵略者。决死三纵队在半年间,大小经过150战,先后击溃敌人3万余人,毙敌2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粮秣辎重。日本侵略者尝到决死队的厉害,把董天知视为眼中钉,扬言:“谁能抓到董天知,赏两万大洋。”董天知则表示:“为了抗日救亡,为了民族解放,死也值得。”
1939年,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随之在山西制造了“十二月政变”。在此形势下,经过调整,成立新的决死三纵队,董天知任政治委员,戎子和任司令员,并正式编入八路军一二九师。从此,董天知率部坚持在太行山区与日伪顽军作战。
血洒太行
1940年8月,八路军总部发动了驰名中外的“百团大战”。决死三纵队的具体任务是破坏白晋线南段交通,拔掉潞城、黄碾、微子镇三个日军据点,破袭潞(城)长(治)地区,以牵制和歼灭日寇兵力。董天知接到上级命令后,立即派人分头传达任务,部署战斗计划,研究破袭方案,筹备各种器材。8月20日凌晨1时,董天知带领部队到达潞城县城北王郭庄宿营。
王郭庄距潞城县15公里,距微子镇20公里,四面环山,地形复杂,是潞城县抗日根据地的大门。这里进可以袭击潞城、黄碾、微子镇据点之敌,退可以凭借有利地形固守,是敌我双方争夺的要地。日寇派50多人的“秘侦队”在这一带频繁活动。三纵队到达王郭庄后,由于叛徒向日寇递送情报,敌人纠集日伪军200多人包围了王郭庄。
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董天知亲率警卫排冲向村西的石坪岭(比干岭)岩凹垴阻击敌人。在与敌人的遭遇战中,他和28名警卫战士全部英勇牺牲。
董天知牺牲后,晋东南抗日军民在黎城县桂花村举行了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杨尚昆题写“英气横贯比干岭,壮志常存鸭绿江”挽联。一年后,当地抗日军民在太行山平顺县侯壁村举行了董天知安葬仪式,为董天知树立起一座高大的纪念碑。
董天知壮烈殉国已80多年,他的英勇事迹时刻铭记在太行人民心中。他的革命精神和人格风范,永远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人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