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创新研发激活产业新动能
平台巡视指令一下达,系统就自动分派任务,多个无人机飞向指定的点位,在线监测系统开始收集并分析数据,高效完成风机巡检作业,确保生产安全……
研究院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技术创新更是解决了行业痛点,为风力发电的智能化发展保驾护航。
“传统风机叶片巡检用望远镜、吊篮,效率低还得停机,损失不小。” 该研究院数字赋能研发中心主任梁志军介绍,该院研发的“无人机巡飞+ AI智能分析”进行叶片巡检,既能保障人员安全,又让数据更精准、生产更高效。
“机舱式测风激光雷达是安装在风力发电机组机舱顶端的激光遥感测风装置,实现由对风机叶轮前方50米~400米风矢量场的精确测量并记录信息数据。”梁志军介绍,相当于给风电的机组加装智慧“眼睛”,提前感知来流中实时变化的多维度信息,并提供给风机控制单元,为发电机组功率优化、降载控制、功率曲线校准提供精确信息,达到优化载荷、提高发电量的目的。
“可以增加3%~5%的发电量,降载10%的载荷,目前已经产业化,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多个省份应用。”梁志军表示,经过四五年的积累,该中心目前在智慧场站、新能源领域自主研发了机舱式激光雷达、塔筒沉降、声纹监测设备等核心产品,积累知识产权二三十项。
优化教学培养专业急需人才
“集成电路人才短缺问题依然严峻。”中科华积电(郑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时鹏飞介绍,研究院成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主要解决芯片企业的用人需求,自2023年至今,平台已经累计培养将近1000人。
网络工程专业大四学生杨兴勃在这里学习了3个多月,“学校教学偏基础理论,这里项目理论讲完,学生现场实施敲代码将项目运行起来,培养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杨兴勃说。
“主要目的是让学员顺利就业。”该公司FPGA工程师培训讲师吴蛟龙负责FPGA芯片设计课程,他介绍,“我们整个培训周期是4个月,让学生掌握岗位所需的技能,并给学生配套4~5个企业级的实战项目,学习完成后能达到行业两年工作经验的水平。”
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研究院还积极与高校搭建合作桥梁。今年5月,与郑州轻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毕业生就业、人才培养达成合作共识;上半年与郑州科技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挂牌共建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不仅如此,研究院还充分发挥行业资源整合优势,依托牵头成立的河南省半导体行业协会和集成电路产业联盟,深度参与地方产业布局与重点项目建设,并探索“一园一基金”可持续发展模式。
目前,研究院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科系”原创成果,孵化出中科芯征途、中科深创、中科嵩岳、中科空网、中科华积电等科技型企业,业务涵盖半导体、物联网、北斗安全等新兴产业,初步构建起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生态圈。未来,研究院将进一步发挥产业创新生态平台作用,为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立足河南、走向全国提供全链条服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更多“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