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PDF版阅读

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发布提示: 防控基孔肯雅热重在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

近期,我国部分城市出现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作为蚊媒传染病之一的“基孔肯雅热”冲上热搜,引起公众关注。什么是基孔肯雅热?应该如何防范?昨日,市卫生健康委、市疾控发布健康提醒:做好基孔肯雅热防控,重点在于清积水、灭蚊虫、防叮咬。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而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

二、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当蚊子叮咬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的人,病毒进入蚊子体内,蚊子再叮下一个人时,就会传播病毒。病毒主要以“人—蚊—人”的方式循环进行传播。

三、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1.发热:体温可达到39℃~40℃,持续1~7天。

2.剧烈关节疼痛:集中于手、腕、踝、趾等小关节,部分患者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3.皮疹:发病后2~5天出现,常见于身体或四肢。

基孔肯雅热的患者多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但是,婴儿、65周岁以上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要重视,感染后需及时就医。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治疗特效药物,也没有针对性疫苗。

四、该如何预防?

1.减少外出,外出时要尽量避免在伊蚊活动高峰期(如清晨和傍晚)外出,户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药品,每2~3小时补涂一次;避免在树阴、草丛等潮湿处长时间停留。

2.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如放在户外、阳台、天台等的花盆及托盘、缸罐、轮胎、可积水的垃圾等,确保无积水滞留;种养的水生植物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

3.居家时,要关好纱门纱窗,破损处及时修补;睡眠时使用蚊帐,婴幼儿和体弱者建议使用密闭性更好的蒙古包式蚊帐。

4.家中成蚊密度高时,合理使用电蚊拍、蚊香或灭蚊灯,必要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喷洒灭蚊药剂。孕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加强防护,避免使用含酒精成分的驱蚊产品,优先选择物理防蚊方式。

5.做好自身的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本报记者 王红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2025-08-19,11700|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2025-08-16,11669| 2025-08-15,11661| 2025-08-14,11653| 2025-08-13,11645| 2025-08-12,11637| 2025-08-11,11629| 2025-08-10,11625| 2025-08-09,11621| 2025-08-08,1161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