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晓光
在登封市白坪烈士陵园,有方石碑无言矗立,纪念的是一位看似普普通通的革命者——李文正。当年,正是因为有这样千千万万的中共党员,胸怀信仰,顽强斗争,如同星星之火,才成燎原之势,最终建立起我们的新中国。
李文正1917年出生于登封白坪镇东白坪村。1937年,他考入登封中学,受地下党员李仲敏进步思想影响,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出席了中共(地下)登封县第一次党代表会议。会后被任命为白坪地区党支部书记,白(坪)马(峪)区委组织委员。
县委派他和另一名同志在白坪地区发展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不到一年发展党员近20人,抗日救亡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1939年,李文正在白坪小学教学,他组织师生们上街刷大标语“还我河山”“抗战到底”“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给学生讲解前方战况。他手拿报纸给同学们念《台儿庄大捷》《淞沪之战》《我去慰伤病员》等文章的情景,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同学们的抗日斗志和决心。
李文正利用东白坪小学这一阵地,巧妙利用各种社会力量、社会关系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据登封市老促会工作人员介绍,当年,西白坪小学校长梁福临思想进步,是白坪豫西名绅梁敏之(县副参议长)的近族,李文正利用梁福临是地下党员张健仁姐夫的关系,使张健仁有机会接触梁敏之,又引荐登封地下党县委书记贾谦益对梁敏之进行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教育。梁敏之深明大义,为党开展抗日宣传提供了方便。接着,通过地下党介绍,西白坪小学又安排了舞阳、偃师等地的4名党员任教。根据形势需要,还把发展党员工作拓展到周边的石门村。李文正等人发展党的组织所打下的良好基础,为1944年秋皮定均率八路军来豫西立足白坪、开辟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文正从教以后,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为学生呕心沥血。小学生何根毅家住砂锅窑,为了免去中午其回家吃饭来回奔波劳累之苦,他出面动员离校较近且生活条件较好的学生带其回家吃午饭。1944年,何根毅加入了八路军。东白坪村小学生高林书家境贫寒,他得知情况后,便想方设法帮助这个穷学生,后来高林书参加了八路军。他的6名学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走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岗位。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反共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民党县党部在全县各村镇张贴通缉令,悬赏缉拿李文正。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党组织决定让他赴延安学习。
李文正按上级指定的路线来到延安。由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延安物资供应极为匮乏。在营养条件极差的情况下,李文正不幸患上了肝炎,后转为肝癌,于1941年7月病逝。
战友把李文正的遗体埋葬在宝塔山下。1950年春,经河南省民政厅发文,登封县民政科在东白坪村召开村民大会,宣布李文正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