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茹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原腹地,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此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理智慧融入社会治理,是郑州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条创新路径。
一、汲取“中”智慧,坚持利益协调
历史上,郑州被誉为“天地之中”。“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更蕴含着丰富的治理智慧。儒家强调“中庸”,认为“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道家主张“守中”,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可见,这些思想精髓追求的都是利益平衡、协商民主、和而不同、恰到好处的社会治理目标。当前,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业态的不断涌现,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由此引发了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因此,汲取传统文化的“中”智慧,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对于回应现代社会治理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首先,执两用中,力求群众利益动态平衡。《中庸》中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意指在处理矛盾时要把握两端、寻求中道。但是,执两用中并非是折中主义,它强调的是“时中”,即因时因地制宜,恰到好处。所以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一方面需要规则前置,明确利益平衡的标准;另一方面需要动态调整,根据利益矛盾的新变化,不断调整策略,找到各方利益主体的“最大公约数”。
其次,守中致和,提升多样化社会服务可及性。守中致和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期,意在通过守“中”来达到差异化多样性和谐统一的状态。因此,在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复杂化的当下,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一方面需要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不偏不倚地提供相应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可通过差异化赋权、共识型协商、价值观引导等路径,协调群众利益关系,激发各方利益主体参与治理。
二、赓续礼法合一理念,追求良法善治
中国自古以“礼仪之邦”著称,郑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礼”文化更是渊源深厚。“礼”之要义,不仅在于个人的行为规范,还是社会治理的制度规范,更蕴含着与“法”相通的治理智慧。从社会治理维度来看,“礼”与“法”相辅相成,“礼”注重柔性治理,“法”强调刚性约束,二者合一,对于现代社会治理所追求的良法善治而言,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出礼入刑,将看不见的礼与看得见的法相结合。汉代贾谊辅佐吴公治理河南郡,成绩斐然,时评天下第一。贾谊在《治安策》中深刻阐释了礼与法的关系:“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可见,礼虽然看不见,却在看得见的法之前发挥着约束作用,行为一旦逾越道德准则,便会进入刑罚惩处的范畴,这便是传统文化中出礼入刑的治理逻辑。现代社会治理追求良法善治,同样需要将看不见的礼与看得见的法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推动礼法关系的现实转化,让礼为法提供道德基础,让法为礼提供实施保障。
其次,宽猛相济,将尊重民意与遵守法律相结合。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子产因“宽猛相济”的治理智慧而著名。据《左传》记载,子产不但保留了供民众聚集讨论时政的乡校,以便倾听民意,将民意纳入政治决策,而且还把刑书铸在鼎上公之于众,让民众认知法律、遵守法律。虽然子产的治理之道距今已过千年,但现代社会治理追求良法善治,同样需要将尊重民意与遵守法律相结合,一方面运用新技术拓宽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另一方面运用新技术持续开展普法宣传,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
三、继承传统忧患意识,注重关口前移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经·豳风·鸱鸮》)“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忧患意识自古以来便是深植于中华民族基因里的生存智慧,更升华为治国安邦的哲学思想。当前,随着全球“沸腾”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内外风险挑战的交织转化,继承传统忧患意识,把风险防控的“关口”从被动应对前移至主动排查化解,已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
首先,未兆易谋,做好风险排查。《道德经》中提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意思是问题在尚未显露迹象时,最容易谋划解决。在现代社会风险应对中,风险排查扮演着“免疫系统”的角色。一方面需要建立全覆盖的风险识别机制,分领域分层级划分责任,前置风险评估,建立风险数据库,定期更新风险点,标注风险等级和变化趋势,形成风险排查的闭环管理。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公众风险意识和参与度,畅通群众反映风险隐患的渠道,及时公开风险信息。
其次,见几而作,及时化解风险。《周易》中提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意思是明智的人善于察觉事物发展的微妙征兆,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这就说明化解风险贵在及时。一方面需要完善预警响应的协同机制,确保预警不仅是“信息发布”,更是从政府到公众的快速响应协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常态化管理机制,将风险治理融入日常工作考核,制定相关的激励约束措施,树牢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提升抗风险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郑州市委党校,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项目——“中原文化的治国理政智慧及当代启示研究”中期成果,项目号:2024XWH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