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钟声已然敲响,不少孩子虽已走进校园,但仍未完全摆脱假期的松弛状态。如何帮助孩子快速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开学模式”,成为开学后家长和老师共同关注的重点。为此,记者采访教育、心理领域专家结合儿童成长规律与学习适应特点,针对性给出实用建议,助力孩子们以良好状态迎接新学期。
何为 “开学综合征”?
“开学综合征”指新学期开学前后,学生因生活节奏、环境角色、心理状态发生突变而出现的短期适应性障碍,常见于中小学生,部分高中生和大学生也可能出现。郑州市心理学会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付巧云认为,其核心原因是假期的“松弛模式”与开学后的“规律模式”形成强烈反差,导致身心难以快速切换,引发一系列负面表现。
“‘开学综合征’是身体节奏紊乱、心理压力叠加、环境角色转换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对从家庭到学校的短期适应障碍,可能表现在对开学的抵触、焦虑、行动拖延或注意力不集中、睡觉不佳、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反应。”付巧云表示。
“开学综合征”的持续时间通常较短(一般1~2周),随着学生逐渐适应开学后的节奏会自然缓解。家长和老师可针对性地提前调整,如逐步调整作息、提前沟通学习任务、给予情绪支持等,帮助学生平稳过渡。“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付巧云说。
青少年心理调整指南
针对“开学综合征”,郑州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张利利表示,青少年要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可以通过状态调整来改变,尝试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正向的心理暗示和自我鼓励,在面对新的挑战时,内心会更有力量。
开学伊始,许多同学遇到了“夜半三更仍难以入睡”的情况。张利利为学生提出了“锦囊妙计”:“开学后若作息一时难以调整,不必过于焦虑,这是假期模式切换后的自然反应。可以通过科学的调整方法,学生完全可以在一两周内重新掌控自己的生物钟。比如,每晚比前一天提前15分钟入睡,或睡前一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午休时间适当地安排10~15分钟的短暂休息或小憩等方式调节睡眠。”
在学习方面,张利利也给青少年提出了“小妙招”:设定“SMART”目标,目标应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有时限(Time-bound)。如,将“提高数学成绩”转化为“本周内每天完成10道数学练习题,并弄懂错题”。还要善用番茄工作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任务清单法等时间管理工具有效提升专注力。
专家建议:家长做好“共情、引导、支持”三步法
当孩子出现开学焦虑、抗拒上学时,家长应该如何做呢?付巧云给出专业建议,先“共情”、再“引导”、后“支持”。
“当孩子出现开学焦虑、抗拒上学时,家长最应该先管理好自己的心态,用理性和行动化解焦虑。”付巧云建议家长共情倾听、拆解问题、调整作息、积极暗示、主动观察。“孩子的焦虑和抗拒是真实的情绪体验,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接住’孩子的情绪而非立刻说教。帮他们把‘大问题’拆成‘小问题’,逐个解决,帮孩子建立对开学的期待,循序渐进地调整作息时间,同时及时观察,如果孩子的抗拒超出‘正常范围’,家长需主动行动与老师交流沟通。”她说道。
“事实上,家长传递的‘我们共面对’的信念,远比单纯的道理说教更有力量,这才是帮助孩子平稳度过适应期、从容应对 ‘开学综合征’最坚实的支撑。”付巧云表示,“开学综合征”的核心是“适应问题”,但当它超出 “正常范围”,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 甚至“创伤”时,专业帮助是“必要措施”。家长的及时重视和干预,能帮孩子更快走出困境。 本报记者 刘盼盼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