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震 周 娟
今年初,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确保每所学校至少有1名科学副校长,鼓励并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学家、理工科专家担任科学副校长。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部分中小学校已依托校外资源配备科学副校长,在帮助学校制定科学教育发展规划,研发校本教材,开设主题课程,推动各类实验室、场馆向学校有序开放等领域作出了一系列尝试。近日,郑州市教育局、郑州市科学技术局、郑州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布郑州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选聘公告,今年底,我市将实现市属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全覆盖。
拓宽视野 营造科学生态
聘任科学副校长,引领学校科学教育,早在去年,郑州高新区已开始全面部署。
2024年3月,高新区就颁布《郑州市中原区高新社会事务中心教育文化体育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调动社会力量,推进科学教育与“双减”工作紧密结合,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最终,达成全区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较为完善,各学段及家校社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健全,实现一校一科学基地,一校一科学副校长,一校一科学课程体系的目标。
为积极落实该方案,2024年4月22日,高新区实验小学聘请郑州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协会秘书长施全杰为学校科学副校长,并在第五届科技节开幕式上举行聘任仪式。
聘任仪式后,施全杰就在三楼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了一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科普讲座。他绘声绘色地讲解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的产生和发展、应用和更新,现场,孩子们沉浸在导航系统的神秘魅力中,不时发出惊叹。今年,在学校第三届“慧享少年”颁奖典礼上,施全杰还宣讲了探索日记,引领师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感,敢于叩击未知的探索,同时为四年级荣获“慧享少年”称号的学生送上鼓励与嘉奖,通过榜样的力量驱动学生形成努力学习、探索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在驱动力。
对于学校师生来说,科学副校长本身就是一面旗帜、一种氛围。他的存在,极大地激发全校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通过言传身教,科学家身上所蕴含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家国情怀,将潜移默化地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校园内营造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浓厚科学文化氛围。这种生态的塑造,远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珍贵和持久。
为更好发挥科学家的引领作用,该校将借助郑州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协会这一平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参观、体验等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同时,邀请施全杰指导学校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将前沿科学知识与小学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也希望通过科学副校长的“科学朋友圈”,让更多优秀的专家走进学校开展科普讲座,在学子心中种下成为科技工作者的梦想,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提升素养 培育创新人才
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科学副校长的设立,为学校达成这一使命提供强大助力。
郑州大学实验小学的科学教育聚焦学生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素养培育,构建“基础+拓展+进阶”三级课程。学校特聘郑州大学教授和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参与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的科学实践活动。
郑州大学物理学院的科普专家多次走进该校,“无处不在的摩擦学”“宇宙中的黑洞”等精彩的科普讲座在学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科普进校园”小初衔接科学社团,通过孩子兴趣点及需求调查展开针对性的科学素养培养,如共振科普、水枪的秘密、太阳黑子、太阳与八大行星及万物的构成、分子和原子等课程,帮助学生对宏观理化生知识形成直观的认识;通过具象的模型和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学校为高校提供研究和实习平台、共建科普基地、进行志愿服务,实现反哺互联。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活动实施,依托高新区科技产业资源,构建“产学研”协同机制,联动区域科技企业提供实践场景,确保馆校合作高效落地。
在该校,各年级的科技文化长廊应运而生,孩子们随处都能看到科学家的故事、体验到科学小实验的乐趣。每年的科技节,是孩子最期待的,在这个节日,孩子们不仅可以体验到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还可以参加“创新研究发布会”,无论是科技创新类发布,还是环保创新类发布,都能帮助孩子搭建深度研究平台,助力学生在特定领域实现突破性成长。
馆校合作 双向协同育人
在深化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我市不少学校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聘任郑州科技馆专业人员担任学校科学副校长。郑州科技馆副馆长李沛就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郑州科技馆派专业人员到中小学校担任科学副校长,深度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共同研发基于科技馆资源的校本科学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将场馆资源正式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此外,科技馆也成为科学教师的实训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到馆进行培训,学习如何利用展品开展教学、如何设计探究式学习项目,不断提升教师的科学教育教学能力。
“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能够真正培养出未来的科学家和科学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为学生开辟一条畅通的路径,从小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李沛说,从2006年开始,郑州科技馆就与学校深入衔接,开展“馆校合作”项目,进行主题科学课程。
郑州科技馆构建“请进来+送出去”的模式。每周三到周五,学校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到馆,开展主题式科学课程,如节日主题课程、古代科技课程、科学实验课程等。课程中,借助趣味十足的科学表演,如“液氮秀”“静电球”等,激发学生科学兴趣。馆内还会不定期举办主题科技展览,如航天、人工智能、恐龙化石等,组织学生开展专题学习活动。
同时,科技馆将部分小型化、便携化的经典展品装入“科普大篷车”,直接开进校园,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学校,让那里的学生也能亲身体验科技的魅力。科技馆还开发了与学校科学课程大纲配套的“实验资源包”“课程材料包”,将科技馆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带入常规课堂。
而依托科技馆专业人员到中小学校担任科学副校长,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和形式,成为提升科学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也使场馆资源得到最大化、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其社会教育功能的核心价值,真正实现了科技馆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双向奔赴”,共同为培养未来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