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走近本市一线教师身边,听他们讲自己的教育故事。
把孩子当“花儿”一样
用心研读教材,谆谆引导启发孩子发现学习方法,用爱关注孩子的成长,这是二七区陇西小学的王治老师20多年一直坚持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她心里,在她眼里,每个孩子都是“花儿”一般的存在,都需要呵护成长。
1998年来到二七区陇西小学,王治就教四年级。为了更快地适应新的角色,她常在课下询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每位老师在孩子心里都有鲜明特点。我拿什么特点作为招牌呢?”王治思考良久,根据自己喜欢看科学类书籍和时事要闻这一特点,将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作为自己的特点。课前,她都提前准备好课外资料,补充学生的知识面。很快,学生们课下议论“王老师知道的东西真多”。在她的潜移默化下,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读书。
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是王治老师从教以来一直不变的坚持。“爱学生,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王治说,老师对学生应该以尊重和信赖为前提,做到严中有爱。她在班级开展了“人人争先进”的积分评比活动,“守纪”就是课前准备好,排队、集会等守纪律就可以得到;“好学”是每次测试后统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设计的积分卡,相互观摩,暗暗竞争。“这个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比如,调皮的学生苏陈坚有了可喜的进步,把上课随便讲话的坏习惯变成了积极发言,令老师赞赏,深受外籍英语老师的喜爱。”说起来自己的教育小故事,王治仿佛停不下来。
正是因为用心、用爱、用耐心去关注孩子的成长,王治多次被评为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获得市“骨干教师”、省“骨干教师”、市“文明教师”等荣誉。她所撰写《问题家庭中小学心理矫正方法的探究》获郑州市教育局教学成果二等奖。
让学生爱上一门学科
在郑州市第十中学的校园里,有一位39年如一日坚守讲台的老教师谷红军。他用赤诚之心浇灌桃李、以躬身实践诠释师魂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谷红军始终秉持“教育的根是本真”的理念。1986年,他在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学改革实验教师。他博采众长,将前沿教学方法与传统经验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学的魂不是灌输,而是引导。”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课堂上,他坚持实实在在,拒绝花架子。他认为,学生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的状态是安静的,能不讨论就不讨论,不必表演就不表演。他注重因材施教,备课、讲课、布置作业都依据学情,精讲精练,把学习语文的钥匙交给学生;启发学生时,他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非智力因素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他说:“让学生爱上一门学科,从而拥抱更广阔的世界,成为有梦想、有担当的人,这便是教师的成功。”
班主任工作是谷红军教育生涯的另一抹亮色。38年的带班经历,让他深谙“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智慧。他关心学生的喜怒冷暖、成绩进退,用真诚培育心灵,以爱心换取热心。他所带的班级总是班风正、学风浓,问及秘诀,他坦言:“最根本的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他眼中,胸怀天下的学生自然勇于担当,这样的集体必然充满正能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谷红军的座右铭。他以身作则,用敬业带动学生敬业,以担当唤醒学生担当。
带着孩子一起奔跑
“预备——跑!”夏日的晨风里,郑州青少年公园的跑道上定期跃动着30多个轻盈的身影,而队伍最前方,那个始终高举班旗的领跑者,就是孩子们的班主任方坤。
方坤是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的一名班主任,他热爱运动,喜欢跑步,早已是“文绿跑团”的一份子。在他的影响下,班里不少学生也喜欢上了跑步。说起他组建“文绿跑团青少年公园分团”,定期带着孩子们跑步,背后还有一个特殊的故事。
班上有个孩子,因为身体原因,重度感统失调,每周都需要到医院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孩子的病花销很大,为了省钱,妈妈经常领着他在小区里运动。孩子特别喜欢方老师,每当方坤发跑步截图在班级群,他都是第一个点赞,还会发语音:“方老师,你好棒哦!” 在孩子眼里,方坤就是他的榜样和坚持的力量。
得知情况后,方坤决定成立跑团,每周六组织班上爱运动的学生一起在郑州青少年公园跑步,也邀请了这个孩子的加入。刚开始,他手脚不协调,跑得歪歪斜斜,但他始终坚持着,一次活动也没落下。从100米都跑得磕磕绊绊,到如今,他已经能跑3000米,身体协调性也越来越好。前不久,方坤带着他和其他22位同学成功登顶嵩山,他的V字形手势和笑脸,一直从山顶保持到返程。
这个孩子的变化在班级掀起了更高的运动热潮,不知不觉间,他也成了班上很多同学要超越的目标。班上跑团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每周六,学生穿着统一的跑团服装跑步,成为公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次跑步后,方坤还会组织大家围坐在跑道边的树荫下分享感受,有时还会切一个清凉的大西瓜。他鼓励学生写“跑步日记”,记录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逐步发现自身的潜力。
跑步带给学生的变化远超预期。原本在班级里有些内向的学生,通过跑步逐渐融入了集体;几个曾经有过矛盾的学生,在互相鼓励中化解了隔阂;更有家长反映,孩子回家后主动承担家务,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变得积极了。
“跑步看似是个人运动,但我们把它变成了班级集体活动。”方坤说,“教育就像长跑,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坚持;不是一个人跑得多快,而是一群人能跑多远;不是谁先到达终点,而是一起奔跑时收获的情谊和勇气。”
又一个周六,方坤带着学生走向那条熟悉的跑道,脚步声回响,坚定而有力。不断有新的脚步加入这支奔跑的队伍,继续书写关于汗水、勇气和希望的故事。
援疆支教点灯人
去年,接到河南省“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的通知时,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综治办主任苗畬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来到了距离家乡2600多公里之外的新疆哈密中等职业学校。
按照工作安排,苗畬原本是担任中层管理工作。但他觉得,不了解学生谈何管理,不接触学生怎么管理,便主动请缨,担任了6个班的课程。
他的课堂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幽默风趣,深受同学喜欢。短短一个多月,苗畬便通过课堂教学形成了了解学生、探索学生、融入学生、引导学生的良性循环。
苗畬发现,哈密中等职业学校的住校生多、少数民族学生多、离家远的学生多。如何利用第二课堂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苗老师和援疆支教老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苗畬将爱心织女团与学校的社团课相结合,创新“社团+志愿服务”新模式,成立了哈密中等职业学校爱心织女团社团,传授“女红”技艺,使同学们掌握围巾编织技能。冬天,他又组织“织女”们将自己的作品献给环卫工人、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需要关爱的人,实现社团课程、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爱心织女团先后组织爱心帮扶活动4次,为贫困学生筹集价值3万元的冲锋衣60套。
苗畬还联合学校老师一起发起了“非遗手作 润心传承”社团,通过沉浸式的手工体验和深度的传统文化学习,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匠心精神,在文化浸润中增强民族认同感,同时借助手作的专注与创造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减压、静心、提升幸福感的心灵栖息地。
夜晚回到宿舍,苗畬写下这样一段话: “有人问我,来支教为了什么。我想说,获得的远比付出的多。我在教孩子们的同时,他们也教我坚韧如胡杨,纯粹如天山雪水。在这浩瀚星空中,让我找到了自己的光芒。”
本报记者 张勤 张震 周娟 李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