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商都论坛 PDF版阅读

由“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迭代升级

韩枫桦

中原大地,沃野千里。黄河奔流,滋养着这片古老而丰饶的土地。自古以来,河南便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素有“中原粮仓”之称。这里的小麦金黄饱满,玉米粒大质优,大豆香醇浓郁,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中原粮仓”不再只是原粮输出的代名词,而是正悄然完成一场深刻的产业跃迁——从“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进而迈向“世人餐桌”的迭代升级。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农业现代化、产业链延伸与品牌价值重塑的系统性变革。一粒粒小麦被研磨成粉,一个个水饺被速冻保鲜,一袋袋汤圆被分发四散,一瓶瓶牛奶被装箱运输……这些看似寻常的日常食品,实则承载着河南农业转型升级的宏大叙事。如今,河南各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生产线上人机协同高效运转,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农户与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日益紧密,一幅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新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从“粮头”到“食尾”,助力产业链纵向延伸

从“粮头”到“食尾”,折射的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产业链条的深度重构与价值跃升。传统粮食产业局限于初级生产环节,呈现出“种强销弱、产粗用浅”的格局。 而传统农业往往止步于初级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农民“靠天吃饭”,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而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逻辑,则强调“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全链条贯通。所谓“粮头”,即以粮食种植为起点;“食尾”,则是以终端食品消费为终点。河南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路径,推动农业由“种得好”向“加工好”“卖得好”转变。

以小麦为例,过去河南年产小麦超过700亿斤,大部分以原粮形式外销,利润微薄。而今,通过深加工,小麦可被制成面粉、挂面、方便面、速冻水饺皮、烘焙制品等多种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三全、思念等企业依托本地优质小麦资源,发展速冻米面食品,不仅满足了城市快节奏生活的需求,更将河南的面食文化推向全国乃至海外。据了解,全国每卖出10个速冻水饺,就有7个出自河南。这不仅是产量的胜利,更是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市场话语权提升。

同样,双汇集团从小小的肉联厂起步,逐步构建起从生猪养殖、屠宰分割到肉制品加工、冷链物流、终端零售的完整产业链。其低温肉制品连续多年全国销量领先,成为中国肉类工业的标杆。牧原则以规模化、智能化养猪著称,年出栏生猪数千万头,保障了高端肉源供给,支撑了下游加工业的稳定运行。白象方便面坚持“土坑酸菜”零添加,赢得消费者信任,重新焕发生机;卫龙辣条将传统小吃工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成功打入欧美市场,成为“国潮零食”的代表;蜜雪冰城以极致性价比和连锁运营模式,实现茶饮下沉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门店遍布全球。

这些企业的崛起,标志着河南农产品加工业已从单一初加工迈向精深加工,从区域性供应转向全国乃至全球布局。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增强了对上游农户的带动能力。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是单纯的种植者,而是成为“订单农业”的参与者、合作社的股东、产业链的一环。

产学研融合创新,助力“中原粮仓”产业升级

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河南大力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例如,河南工业大学在粮食储藏、面粉加工、面制品研发等领域具有深厚积累,长期为三全、思念等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河南省农科院选育出多个高产、优质、抗逆的小麦新品种,显著提高了原料品质;郑州轻工业大学在食品包装、冷链物流、智能制造方面持续创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合作不再是松散的技术咨询,而是形成了稳定的协同机制。一些龙头企业设立研究院,引进博士团队,开展前瞻性研究;地方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鼓励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比如,漯河市围绕“中国食品名城”建设,打造了集研发、检测、中试、孵化于一体的食品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引上百家企业入驻,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创新生态。

数字化、智能化也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在双汇的智能工厂里,自动化屠宰线每小时可处理上千头生猪,全程无菌操作,数据实时监控;在牧原的养猪场,AI识别、环境传感、自动喂料系统让养殖效率大幅提升,一头猪的成长轨迹全程可追溯;在三全的速冻车间,机器人码垛、无人叉车运输、恒温仓储系统确保产品品质稳定。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

品牌建设的持续强化,助力河南食品产业从“制造”迈向“创造”

如果说产业链和技术是硬实力,那么品牌就是软实力。过去,河南虽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缺乏叫得响的品牌,常常陷入“为人作嫁”的困境——原料输出地,利润却留在别人手里,随着一批本土品牌的崛起,这一局面正在改变。

“三全”是中国速冻食品行业的开创者之一,率先推出速冻汤圆、水饺、粽子等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思念”紧随其后,凭借差异化定位和营销创新,迅速占领高端市场;“卫龙”将一根辣条做成百亿级生意,靠的是精准的品牌定位和年轻化的传播策略;“蜜雪冰城”以“低价高质+强复制”模式,实现规模化扩张,其主题曲“你爱我我爱你”甚至成为网络热梗,品牌认知度极高。

这些品牌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产品质量过硬,更在于它们深刻理解消费者需求,善于讲好品牌故事,构建情感连接。它们不再只是“生产商”,而是“生活方式的提供者”。例如,三全提出“家的味道”,强调亲情与团圆;思念主打“中国味·世界享”,彰显文化自信;卫龙走“年轻、潮流、有趣”路线,频频跨界联名;蜜雪冰城则以“亲民、普惠”形象深入人心。

品牌的崛起,反过来又反哺整个产业。一方面,品牌溢价带来更高收益,使企业有能力投入研发和渠道建设;另一方面,品牌影响力吸引更多资本、人才流入河南食品产业,形成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品牌代表着标准和信誉,有助于提升“河南造”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美誉度。

如果说“中原粮仓”解决的是“吃饱”问题,“国人厨房”回应的是“吃好”需求,那么“世人餐桌”则指向更高层次的愿景——让河南美食走向世界,参与全球食品竞争与文化交流。

事实上,这一进程已经开启。三全、思念的速冻食品出口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华人喜爱,也开始被当地主流消费者接受;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成为中国肉类企业跨国并购的典范,其产品进入欧美超市;卫龙辣条出现在伦敦、纽约的便利店货架上,成为外国年轻人追捧的“东方零食”;蜜雪冰城在越南、印尼、韩国等地开设数千家门店,掀起“平价茶饮”热潮。

这些出海案例表明,河南食品产业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也要看到,真正的全球化不仅仅是产品出口,更是标准输出、文化输出和品牌输出。未来,河南需要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体系的国际化水平,适应不同市场的法规要求;加强跨文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食品的故事;培育更具全球视野的企业家队伍,推动本土品牌真正融入世界。

在这片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上,新的丰收正在发生——那是产业的丰收,是科技的丰收,是品牌的丰收,更是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实现。 (作者单位:郑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2025-08-25,11764| 2025-08-24,11760| 2025-08-23,11732| 2025-08-22,11772| 2025-08-21,11716| 2025-08-20,11708| 2025-08-19,11700| 2025-08-18,11677| 2025-08-17,11673|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