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编辑部
黄河万里,奔流激荡。
从三江源头,走塞上江南,穿中原大地,向渤海之滨,九月的黄河,一河波澜,两岸锦绣,气象万千。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六年时光流转,从思想伟力到实践伟力,郑州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承载地,与沿黄兄弟城市和地区携手并进,奋力绘就了一幅以生态保护为底色、以高质量发展为引擎、以文化传承为灵魂的壮美画卷,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时代答卷,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迈上新台阶。
六年来,郑州牢记领袖嘱托、践行省委要求,坚决扛稳政治责任,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牵引,牢牢把握“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导向,在全流域率先提出并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围绕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打造数字河、唱响文明河、建设幸福河,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刷新含绿量、含新量、含金量。大河两岸出新透绿,处处热潮涌动,奋力谱写着呵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的郑州篇章。
生态优先,筑牢黄河流域绿色屏障。
六年来,郑州始终将“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转折性改善。
从省域看,自2021年山东河南两省签署黄河流域首个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以来,截至今年7月,山东已累计向河南兑现生态补偿金2.5亿元。2.5亿元背后,是黄河水质连续达标,也是鲁豫两省联手保护黄河生态的生动实践。
从郑州看,累计生态绿化提升4.9万亩、造林绿化2.4万亩、修复湿地1万余亩,建成惠济到中牟76.5公里的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黄河干流取水量由2019年的4.18亿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1.79亿立方米;2020年以来,1800多个黄河生态环境问题全部整治到位,黄河郑州段“四乱”问题实现“动态清零”……
从“治黄”到“智黄”,从“被动”转“主动”,从全局看一域到以一域服务全局,郑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因地制宜打造生态黄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奋力打造“最美黄河”,一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斑斓画卷徐徐铺展。
协同联动,共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生态财富转化为经济财富如何实现“水”到渠成?六年来,郑州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之变、效率之变、动力之变足以窥见。
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大幅增长,主导产业占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四条丝路”协同发力,交通物流体系与区域、城市、产业互动融合不断加速,国际物流枢纽加快建设;2024年,郑州沿黄地区装备制造、化工、建材三大集群总产值已超7300亿元,为黄河流域产业转型提供范本……
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今的郑州,紧扣“两山”理念,全方位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用好水资源这个增量,协同周边城市,联动沿黄城市,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搭、产业共建、文化共鸣,不断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速从“传统制造基地”向“绿色智造高地”跃升,全力书写着城水共生、经济与生态共荣、发展与保护并进的高质量发展生动图景。
文化铸魂,激活黄河文明时代价值。
滚滚黄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水脉连着文脉,守正创新,共赴一条大河的“诗与远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
持续讲好“黄河故事”,作为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黄河文化孕育形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郑州,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向全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高水平举办第九届博博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重大活动;连续五年举办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系列活动;实施黄河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唐宫夜宴”“只有河南”等文化精品享誉全国……
六年来,郑州坚持守正创新,深入赓续黄河文脉,坚持保护和开发相协调、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持续叫响擦亮“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全力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展示黄河文化精神内核,黄河之畔的郑州元素,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融入时代叙事。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守好生态绿脉、激活经济动脉、厚植文化文脉,当下的郑州,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站到了更高起点。牢记领袖嘱托、践行省委要求,一步一步向前走、一年一年抓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久久为功护黄河岁岁安澜,以务实重做构筑高质量发展基底,持续深耕黄河文化内涵与资源禀赋,持续书写新时代的“黄河故事”“郑州故事”,我们定能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再上新台阶,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作出郑州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