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倩
天时地利聚英才。9月19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开幕,3420名参赛选手将在竞技场上续写“技能照亮前程”的中国故事。
“本届大赛在郑州举办,既是国家对河南及郑州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成果的肯定,也是基于郑州无可替代的战略区位和超级交通枢纽优势的综合考量。”见证郑州航空业蓬勃发展的南航河南公司工作人员杨现利告诉记者,郑州密集的国内航线网络为远距离的嘉宾和选手提供了快捷选择,此外大赛还涉及大量精密设备、工具、布展材料的运输,郑州的“航空+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体系为此提供了完美解决方案。
枢纽优势铸就发展新引擎,机遇之城扬帆正当时。纵横交错的高铁网络、辐射全球的航空运输、贯通南北东西的公路网在此交会,正赋予郑州这座千年商都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与时代机遇。郑州交通优势正转化为流通优势,为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坚实的物流支撑。
“米”字形高铁网
重塑经济地理格局
高效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血脉经络。郑州如何发挥区位交通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在“米”字形高铁发展轨迹中,便能找到答案。
郑州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网,成为国家高速铁路网的“心脏”。京广、徐兰、郑渝等高铁在此交会,将全国各地与郑州紧密连接。
一张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八方的交通蓝图在这里变为现实:从郑州出发,2小时出行圈覆盖北京、西安、武汉等主要城市,5小时抵达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活跃区,其“高铁朋友圈”之广,在全国独占鳌头……郑州这个曾经的铁路十字路口,已成长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战略支点。
每天晨光熹微中,郑州东站数十列银白色动车组整装待发,犹如一支支蓄势待发的箭矢,即将沿着“米”字形高铁网通向四面八方。
“G96次列车请准备发车。”站长李建国对着话筒说。透过控制室玻璃,他注视着站台上的熙攘人群,想起20年前那个秋天——2005年,他还是个年轻值班员,亲眼见证河南第一条高铁郑西线打下第一根桩基。“那时谁能想到,20年后的今天,我们会拥有纵横交错的‘米’字形高铁网?”李建国感慨道,手指轻轻划过控制台上的铁路网络图。
时空重构,改变生活轨迹。34岁的茶叶商张丽是高铁改变生活的直接受益者。她的故事,是千百万人因高铁而变的缩影。
“2010年前,我从信阳到西安推销茶叶,要坐十多个小时绿皮车。”张丽回忆道,“现在坐高铁只要3个小时。(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