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成燕 孙婷婷
马来西亚果园里的猫山王榴莲跨越3000多公里、历经5个小时,飘着热带气息降落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大西洋北部的大西洋鲑(即三文鱼)依托郑州的“直飞航线+便利通关”,最快24小时内便可“游”到市民餐桌;郑州生产的智能手机零部件,36小时内就能抵达全球范围内的大多数制造商手中……紧密对接国际市场、深度辐射国内市场,这是位于中原腹地郑州“外向”的真实写照。
日前,市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对外开放能级提升攻坚工作方案》,描绘出一幅斑斓的开放画卷: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制度型开放为引领,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制度创新探索,持续提升“枢纽+通道+平台+产业”发展,着力将郑州打造成优质商品的集聚地、重要产品的集散地、先进要素的汇聚地,实现“买全球、卖全球”。
新制度构建新优势
制度型开放是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核心范式。郑州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改革创新破局,不断塑强对外开放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将制度型开放的“蓝图”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景”。
近日,商务部印发推广自贸试验区第六批“最佳实践案例”。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的“整板货物空陆联运新模式”有效降低空陆转运货损货差,提高临空货站转运能力;“空运进出境货物‘区港直达直装’模式”将新郑国际机场的口岸功能延伸至郑州新郑综保区,节约了货运空间资源,提升了运输保障能力。这两项案例成功入选,并被全国推广,为内陆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郑州实践”。
细数郑州的制度性创新实践,你会发现这只是众多色彩中的一抹蔚蓝。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挂牌8年以来,累计形成394项制度创新成果,1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航空货运电子信息化”分别入选国务院自贸试验区第六批、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
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突出综保区、口岸、通关、多式联运四大核心要素,积极开展制度创新探索;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推动实施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区港一体化”新模式入选2025年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首批十大改革典型案例……凭借开拓创新,大胆探索,郑州制度创新的步履更加铿锵有力。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