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象元XR时空隧道在盛唐街巷漫步,感受千年风华;体验“七汤点茶法”,沉浸式感受宋代点茶文化的风雅;操作中豫航空飞行模拟器享受冲上云霄的激情……9月21日,走进河南特色技能展厅,各大展区亮点纷呈,展演“绝活”惊艳亮相,让人目不暇接。
设计巧思尽显河南特色
站在河南特色技能展厅入口处,顶部两条蜿蜒的黄色灯带暗藏“玄机”。由郑州人才发展集团全力保障的河南特色技能展,展览在设计上巧思满满,顶部融合黄河元素与大赛 LOGO,奔腾的黄河意象象征着河南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将黄河之魂与技能精神巧妙联结。
记者了解到,本次河南特色技能展区共3762平方米,平面布置采用“1+4”结构。“技能之光”中心板块延伸向“文明薪火、智慧农业、新质智造、美好生活”四大板块,展区共分布60个项目和技能,展现“技能河南”从“传统”到“未来”的发展脉络,整体布局上采用“米”字形流线,保障观展的畅通。
河洛剪纸、掐丝珐琅、钧瓷蒙眼拉坯……“技能传承文明薪火”分为融合互动和文化传承2大亮点区域,展区通过16 个非遗项目串联起“非遗之树”,通过场景化演绎、数字化呈现、沉浸式体验等形式,感受“老家河南”的厚重文化。国家级茶艺技能大师贾红丽现场演绎“七汤点茶法”。“我们向大家展示和推广河南茶和河南瓷,展示河南茶产区的主要茶类和河南窑口的主要瓷器,也想作为河南茶与瓷的‘文化窗口’,向全国人民推广河南文化。”贾红丽表示。
在展区,还隐藏着多个打卡互动区——展厅入口的 “中中、原原”吉祥物和旋转的“中原”创意装置,智慧农业展区的月季花墙和金色麦田,“技能之光”展区的技能小转盘和技能大师留影墙,美好生活展区的“技能钥匙” 打卡墙等,让观众在观展之余,也能留下独特纪念。
在河南技师学院展区,一抹“古今交融”的东方美学惊艳全场——郑州市金水区中原传统编发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河南技师学院特聘教师吕春燕携团队亮相,以唐代“斜红妆”、明代“桃花妆”、清代“旗头妆”及流行马面裙妆造组成的“古今妆容矩阵”,将中原传统编发技艺与职业技能教育深度融合,加之高校专家现场探讨古代官民发型配饰差异,让非遗技艺在职业技能舞台上绽放出“活态传承”的新光芒。
从农业到生活
智能科技全场景覆盖
“技能筑牢农业根基”展区现场,一台450匹超大马力的拖拉机和采摘机器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装备齐聚,呈现出现代农业高效、精准、智能的作业场景。
“与龙门实验室联合研制的这款纯电果园智能除草机器人拥有智能网联系统,整车集成了RTK高精度定位+视觉融合导航,支持多机协同任务分配与全局路径规划,可通过手机App进行车辆在线监测和远程作业控制,实现全自主作业,连续作业时间4小时。”河南科技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马梓琦介绍道,目前这款机器人已经进入市场。
郑州安杰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个性化具身智能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亮相展会。该公司王进向记者介绍,LiteStepper®单下肢偏瘫康复机器人融合人工智能、机器人学、仿生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技术,主要面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采集患者健侧主动运动的步态信息、研判患者的运动意图、分析并学习其步态特征,带动患侧进行与健侧相适应的运动再学习康复训练,从而促进脑神经控制功能重塑,使患者逐步恢复其正常的行走步态,实现主动化、个性化、系统化、精准化康复。”王进解释。
捷安高科MR虚拟飞机发动机运用 MR 技术、虚拟仿真、空间交互等技术,结合先进空间计算及显示设备,将虚拟发动机及维护场景投射进现实空间,打造飞机发动机维护 MR 仿真体验系统。郑州二七区的高同学体验后直呼:“太逼真了,眼前直接‘飘’出一台发动机,手一伸还能拆解零件,比课本和视频直观一百倍,感觉自己真的在修飞机。”
“技能助力新质智造”展区则聚焦河南 28条产业链,从“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升级。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展示最新服务器产品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宇通集团自主研发的氢能源轻卡,展现清洁能源商用车领域关键突破;速维电子、中豫具身等企业也纷纷亮出硬核技术,彰显河南高端制造实力。
40个绝活展演亮相展区
会唱豫剧的机器人、蒙眼组装发动机、台钻转鸡蛋……一个个绝活轮番登场,让观众直呼大开眼界。
本次展演面向全国征集226个绝技绝活项目,最终精选40项进行现场展演,涵盖高新技术、手工制作、艺术创意等领域,创新采用“T台沉浸式”展演模式,设置观众体验区,借助混合现实全息投影、3D智能眼镜等技术,实现虚实融合展示。
“新声赋豫腔·人机续华章”作为河南唯一入选的绝技绝活代表作,由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携手河南戏剧学院、卓益得联合打造,登上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绝技绝活舞台,与来自全国各省及部委的其他39个节目同台亮相,呈现国内首个豫剧人机互唱的创新成果。
据悉,本次河南特色技能展以“技能筑基百业千行 匠心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展现技能助力个人成长、支撑产业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河南实践,也成为公众感受“技能河南”的展示窗口。
本报记者 刘盼盼 安欣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