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涛 通讯员 何昆 文/图)初秋时节,新密市岳村镇的一处羊肚菌种植基地一派繁忙景象,农民们正忙着在大棚内整地、施肥,为下一季的种植做准备。“去年我们试种了30亩羊肚菌,亩产达到400斤,每亩收益超过3万元。”基地负责人指着正在建设的连栋大棚信心满满,“今年我们扩建到了100亩,还引进了智能温控系统。”
这是新密市以特色种植为“源头活水”,激活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新密市农业农村局聚焦特色种植、产业项目和新型经营主体三大关键环节,协同发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特色种植:
从“同质竞争”到“百花齐放”
新密市充分发挥独特的气候、土壤和水质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对接,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辨识度的特色种植业,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密全市特色种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其中,羊肚菌种植面积达1500亩,较去年同期增长280亩,增幅达22.9%;麒麟西瓜种植规模达到1370亩,较去年增加316.2亩,产量提升1285.5吨,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我们不再追求‘大路货’,而是瞄准中高端市场,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农产品。”新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差异化发展策略,有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为下游产业项目奠定了优质原料基础。
产业项目:
从“单打独斗”到“融合发展”
坚持把重点产业项目作为撬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支点,新密市以项目建设的持续突破为抓手,不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今年以来,新密市农业农村局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康养等领域,精心谋划了18个综合效益好、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达8973.6万元。
在超化镇,一个投资1200万元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建成后,我们每年可加工各类农产品5000吨,直接带动周边300多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预计超过8000元。”
这些项目正如一个个强劲的“引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让产业发展的势能更加澎湃。
新型主体:
从“分散经营”到“协同共赢”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新密市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连接小农户和大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
截至目前,新密市累计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95家,为农业生产各环节提供有力支撑。
米村镇的种植专业合作社探索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我们与218户农户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种植面积达到1200多亩。”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去年合作社帮助社员销售农产品价值超过800万元,户均增收1.2万元。
这种“关键枢纽”作用正在不断释放活力,加快构建起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放眼新密乡村,特色产业“百花齐放”,项目引擎“动能澎湃”,经营主体“活力迸发”,一幅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为新密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