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娜 杨丽萍 李宇航
老技艺与新技术同台竞技、“大块头”与小智慧交相辉映……9月20日至22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郑州呈上一场场技能饕餮盛宴。
在这个巅峰对决、王者争霸的赛场上,全国35个代表团的3420名选手围绕106个竞赛项目展开激烈角逐,新匠魂在此破茧,老技艺于斯生辉,代表河南参赛的郑州选手们也各展所长,决胜国赛技能之巅。
“大”展身手
盾构机、飞机、地铁……国赛赛场上,“地底蛟龙”展露身姿,“空中飞鸟”蓄势腾飞,向参赛选手发起“全能考验”。
作为本届大赛新增赛项之一,盾构技术赛项配备了两台盾构教学机,9月22日的盾构技术赛项的赛场上,两条“地底蛟龙”静卧,等待选手“把脉问诊”。
据盾构技术赛项解说员郑可怡介绍,正在进行的是盾构机设备故障诊断及处理竞赛模块,所有选手在赛前会收到一份详尽的设备原理图,这份图纸涵盖整个盾构教学机的电气、液压与控制系统逻辑,厚度有数百页,内容极为庞大。
“光是读懂这张图,就需要极强的专业基础和空间推理能力。”郑可怡说,选手不仅要看懂线路,更要理解每一个模块之间的联动关系。
当天上午的比赛中,选手将面对5个预设故障点,这些故障可能涉及线路接触不良、传感器失灵、电磁阀卡滞、PLC信号异常或液压回路泄漏等多种类型。选手必须依据原理图进行逐项排查,定位问题根源,并完成修复操作。
代表河南参赛的选手李伟来自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在他看来,盾构技术赛项的各工况盾构模拟操作,盾构机设备故障诊断及处理,盾构电气系统设计、装配、编程及调试,盾构液压系统设计、装配及调试四大竞赛模块中,盾构电气系统设计、装配、编程及调试最具难度。
“选手需要在5个小时内将500多根线头一一对应连接,接线无误后进行编程、调试,体力和脑力缺一不可。”李伟说。
盾构技术,顾名思义,与大国重器盾构机息息相关。我国的盾构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一路在河南成长壮大——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盾构机就诞生在河南,我国更先进、强大的盾构机还在源源不断的研发生产中。
这次参赛,让学习盾构技术5年多的李伟感触良多。“这次比赛竞争非常激烈,我觉得大家的专业水平都很高,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加注意对细节的把控。”李伟说。
“美”不胜收
当科技与艺术碰撞,会迸发出怎样的浪漫?花艺赛项的赛场上,选手们需要在3天时间里完成新娘花饰、切花装饰、植物种植设计、花束、惊喜盒等9个竞赛模块。智能温控温度调节设备,为鲜花做起保鲜屏障,让选手们的作品能长久绽放。
“花艺赛项并不是简单把花材拼凑在一起,而是通过选手的精心组合与搭配,让植物绽放出有生命力的艺术。”来自郑州的花艺赛项解说员魏萌萌说。
惊喜盒这一竞赛模块是花艺赛事最具挑战性和观赏性的部分,赛前15分钟,裁判会给选手发放主题任务包,也就是所谓的“惊喜盒”。就像拆盲盒一样,谁也不知道自己会抽到什么主题。花艺赛项的9个竞赛模块中,有5个模块采用这种形式。
“今天上午的惊喜盒要求选手以人体花饰为主题,极大考验选手的临场应变能力、创意构思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他们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从构思到执行的全过程,非常具有挑战性。”魏萌萌说。
作为本届国赛河南代表团年龄最小的选手之一,17岁小将张佩仪来自郑州财经技师学院,此次代表河南迎战花艺项目,她坦言“比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拿到赛题后,我的思维非常活跃,既想利用日常训练的‘万能公式’,又想挑战自我创新一把,整个比赛过程还挺享受的。”张佩仪说。
在植物种植设计模块中,赛场为选手提供了一个花园的图片,选手需要利用3个不同大小的花盆完成有呼应的创作。张佩仪先用枝条把整体的高度撑起来,然后用枯藤作为呼应的元素,再加上高低错落的植物,别有一番美感。这也是她最满意的作品。
“这次参赛我很激动很感慨,同时也收获满满,对比赛对不同作品的要求、对题目的理解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跳出以往训练的思维,要做有设计语言的作品,我希望自己今后能在花艺的道路上一路生花。”张佩仪说。
“精”益求精
一边是传统工艺的细腻与温度,一边是技术把控的效率与精准,结构与建筑的竞技赛场上,传统工艺与技术结合,选手们既能用双手雕琢出传统家具的细腻纹理,也能操作设备完成精准的切割与雕刻,榫卯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木工项目和精细木工项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对选手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更高。”代表河南参加木工项目的郜铭垒来自郑州工业技师学院,别看他今年才18岁,学习木工已经有6年时间了。
木工项目主要工作是建筑测量、木材切割和零部件安装,比赛中对选手的技能要求主要包括能够依据图纸来进行放样、合理标记出切割线、使用电动设备和手工工具进行精准切割加工、按要求进行组装和表面处理。
拿到赛题后,郜铭垒结合三视图画图放样,将下架和铺板的尺寸精确至每一毫厘。
“下架和铺板部分耗费的时间最多,光是榫卯结构就需要用到燕尾榫、U形榫、鸟嘴等。”郜铭垒告诉记者,这个过程就好比是你看到了一个造型很漂亮的建筑,然后1∶1地把它做出来。
“我们在比赛开始的前15分钟被告知了一个大概的形状,第一天需要进行的下架和铺板的制作,除了要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个建筑的轮廓和构造,还要注意预留出屋顶的槽位,用手工和机器去把控好每一处槽点的位置、宽度,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郜铭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