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PDF版阅读

市政协协商座谈
加强黄河滩区湿地保护与修复 巩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果

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加强黄河滩区湿地保护修复越来越成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关键抓手,对于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助力美丽郑州建设、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画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重大的示范效应。

市政协日前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邀请市政协委员、智库专家、行业代表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围绕“加强黄河滩区湿地保护与修复,巩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果”进行协商议政。

委员建言

应对生态挑战 守护大美湿地

市政协委员 李庆召

近年来,从河南省到郑州市乃至各区县(市)都高度重视黄河湿地保护工作,黄河流域湿地生态逐步改善,相关区域水域辽阔,滩涂广布,湿地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与此同时,黄河湿地面临严峻的生态挑战,仍需深入推进黄河流域湿地生态治理工作。

遵循黄河流域湿地摆动频繁特点,聚焦巩义市东北部、荥阳市西北部、荥阳市东北部、中牟县北部等四个河床摆动区,建议科学划定湿地保护红线,合理处理湿地保护和补充耕地之间的关系,建立郑州段黄河流域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动态监测评价,持续优化国土利用空间格局,完善基于湿地资源承载力、生态效益、耕地保护主体目标的区域国土空间规划指标评价体系,构建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红线的监测预警体系,分阶段优化湿地与耕地的规模。实施退耕还湿或规模化农业生产。

分区施策,强化核心区、缓冲区生态管控。尽快出台郑州黄河湿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方案,统筹源头管控与绿色发展,构建适应黄河湿地保护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利用生态优势重塑区域农产品地理名片,加强黄河湿地农产品品牌建设。严格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湿地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等制度,源头杜绝湿地类型公园规划建设中的不当倾向,实施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推进黄河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推行“河湖长+生态警长+法院院长+检察长”四长联动的依法护湿新模式。此外,还要防控外侵,保育生物多样性。

建立完善黄河湿地优先补偿制度

市政协委员 黄兴

黄河郑州段湿地保护应考虑生态补偿机制与协同保护策略并行。

首先要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由郑州市政府联合相关方设立专项基金,建立规范管理机制;探索生态补偿新模式,结合本地土地现状,通过土地流转补偿鼓励农民生态种植;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强专项资金争取,梳理保护需求与项目规划,对接国家和省级资金方向,保障湿地修复等关键项目资金,弥补地方财政不足。

其次要加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与合理引导,定期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法规及案例;对于因湿地保护限制开发和生产活动而受到影响的当地群众,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除了直接的经济补偿外,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湿地友好型产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技术支持和产业扶持政策,帮助群众实现产业转型和增收,使其从湿地保护中受益。

最后要完善协同生态补偿机制,结合郑州实际制定《郑州黄河湿地生态补偿实施细则》,明确补偿范围、对象、标准、方式及监管机制,确保有法可依;引入社会资本,设立“郑州黄河湿地生态补偿基金”,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水权等市场化补偿方式,逐步形成“造血式”体系;牵头建立黄河湿地生态补偿平台,统一监测、资金与考核,引入生态价值核算制定补偿标准,与上下游城市签订横向补偿协议,实现责任共担、效益共享。

科技赋能湿地保护

市政协委员 陈晋

科技赋能是提升黄河湿地保护水平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智能化监测体系、完善智慧预警系统、打造生态大数据平台,可实现湿地保护的精准化、高效化和科学化。

郑州应梳理黄河湿地资源现状,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等多部门数据,明确湿地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和适度利用区等功能分区,科学划定保护红线。借鉴5G+智慧湿地模式,整合铁塔高点监控、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全域智能监测系统。比如,在湿地关键区域部署水质、土壤、气象、生物多样性等传感器,实时采集生态数据,并通过5G/北斗通信技术回传至数据中心。利用无人机进行高频次巡查,结合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生态变化监测。通过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分析湿地动植物种群变化,识别入侵物种,为生态修复提供数据支持。建立统一的湿地生态数据平台,结合可信数据空间,整合水利、环保、林业等部门的数据,实现跨部门信息安全共享。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湿地三维模型,直观展示生态变化趋势,辅助管理决策。

未来,还要进一步推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结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湿地生态治理的现代化,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

市政协委员 李志学

如何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下,合理利用、全面实现湿地资源价值,推动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郑州要挖掘湿地资源价值,积极探索“生态+产业”融合路径。建议由市级政府主导,完善建立包含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文化旅游等多部门在内的联席会议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协作流程,以“三滩分治”为基础,以自然指标、刚性约束制度为依据,运用技术手段精准划定可量化坐标,进一步细化不同功能区边界,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湿地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结合地域特色,依托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农事活动等资源,根据四季时令特点打造差异化消费景观,发展休闲度假、田园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产业,改变资源割裂现状,探索深度融合路径,开发“农业+旅游”等复合型产品。

与此同时,出台《郑州市湿地碳票管理办法》及计量规范,推动湿地碳汇项目纳入全国碳市场。探索“碳票+生态旅游”“碳票+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保护—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使其真正成为湿地保护开发的参与者、获益者。

构建湿地保护共治格局

市政协委员 林萍

推动社区共建和公众参与,构建湿地保护共治格局,对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要积极争取专项资金,通过地方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渠道,将湿地保护纳入地方重点民生项目或政绩考核指标,推动资金需求写入政府年度预算草案;将社区参与纳入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在地方湿地保护条例中明确社区共治的权利义务及组织形式;建立“政府-社区-NGO”协作平台,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协调解决保护难题。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加强专业培训,设立公众参与湿地保护奖励基金,建立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制度,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管护水平。创新方式,拓展范围,加强精准宣传教育,充分挖掘湿地地域文化特色。

促进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自然教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广有机产品、生态养殖等可持续生产方式,打造湿地特色农产品品牌;设立“郑州黄河湿地生态补偿基金”,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方式细则,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探索市场化、多元化补偿途径;组织专业团队对湿地进行生态修复,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生态修复工作,如种植水生植物、参与湿地清理等。

完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

市政协委员 逯祯

湿地保护与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整体性、协同性、可持续性的要求极高,亟须整合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力量,共同推动完善湿地保护修复的顶层设计,构建规范有序的参与框架。

结合《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郑州要探索黄河湿地生态环保及修复项目金融支持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协同作用,形成资金拼盘,保障项目实施的资金需求。重点通过碳汇变现、基金撬动、绿色金融创新等激活资金活力。

湿地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是吸引社会资本的核心动力,可结合河南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加快建立健全郑州市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将黄河湿地重点工程与美丽郑州建设、城市更新相结合,通过湿地保护修复提升区域开发潜力与产业吸引力,实现生态产品价值间接转化;依托黄河滩区“地上悬河”景观以及巩义、荥阳、中牟等沿线节点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生态文化IP,激活文旅价值;发展生态产业集群,加强黄河湿地农产品品牌建设,重塑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专家声音

夯实技术支撑 明确生态修复路径

市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 王春平

郑州黄河滩区湿地生态修复首先要调研了解目前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然后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研究突破技术瓶颈的方法,明确生态修复路径。

根据前期调研结果,目前郑州黄河滩区湿地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包括水文调控难度大、植被恢复的适应性挑战、污染治理的系统性不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细化短板、监测管理的智能化滞后等方面。

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和做法,郑州应建立“科技监测—智能决策—精准治理”的闭环管理体系,提高智慧管理能力。构建“空天地河”一体化监测网络;整合生态、水文、气象数据,打造数字孪生决策中枢,构建流域级预警模型,推演汛期流量洪峰,缩短应急响应时间;创新“网格智能体”治理模式,整合河务局、应急局等部门人员联合办公,开发“一键巡河”App实现巡查轨迹自动生成、事件处置积分兑换,提高跨部门协同事件办结率。同时,强化社区赋能,建立居民参与决策机制,如通过村民议事会协商湿地修复方案,在保障权益的同时提升管护效率。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开发农耕体验、黄河步道等生态旅游线路,反哺修复资金。

总之,郑州黄河滩区湿地生态修复需以“技术创新+制度突破”为双轮驱动,通过刚柔并济的工程措施、智能化监测管理和跨部门协同治理,破解水文、植被、污染等技术瓶颈,最终实现黄河安澜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共赢。

构建高效跨部门治理体系

市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 王珠娜

加强郑州黄河滩区湿地修复与保护,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法规衔接、科技赋能与目标协同,打破部门壁垒,构建“顶层设计、部门联动、属地负责、基层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

依据国家《湿地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结合郑州市实际及各部门“三定方案”,制定《郑州黄河滩区湿地保护修复职责分工实施细则》,明确“谁牵头、谁配合”。

同时,推动协同机制从“阶段化”到“常态化”转变。领导小组立足新的发展阶段,站在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黄河湿地滩区修复保护的中长期规划、阶段性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保护修复的核心区域、关键生态问题及优先解决的方向,为各部门、各地区的工作提供统一的行动指南。建立“办公室统筹协调+专项组分工落实+监督组全程把关”的新机制,进而形成“目标-任务-责任-监督”的闭环管理,最终通过各环节协同,推动湿地保护工作与区域整体生态规划深度融合。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目标协同+利益平衡”机制、资金与信息共享机制、全链条监管机制等,解决好“碎片化管理”与“系统性生态保护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的系统性和效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郑州样板”。

部门回应

重在保护 要在治理

市林业局

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市唯一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市承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实施地。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市林业局将着力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提升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认识,切实履行湿地生态保护职责,把“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作为一项长期任务,积极开展郑州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不断提升黄河湿地生物多样性、稳定性,实现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统一。

具体来说,科学推进整合优化,继续对接省林业局,跟进保护区整合优化方案批复情况,加快推进新的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对保护区功能区进一步优化,在一般控制区合理规划,整合科普教育资源、规范生态旅游开发;加强巡护监管,确保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重点针对易反复问题,继续督导、提示相关县区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处理形成震慑效应,确保湿地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加强普法宣传,提高群众黄河湿地保护意识,持续巩固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积极落实《黄河郑州段生态环境综合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部门沟通联络、通力合作,进一步凝聚湿地保护合力;加大要素投入,尽快建立和完善资源监控系统和动态监测网络,在保护区重点区域设立监测点,配备监控设施,进行常态化监测工作,提升科研监测能力,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库,为保护区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切实保护湿地资源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为加强黄河滩区(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切实保护湿地资源,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建议当地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土地工作,符合土地确权条件的可以根据需要依法按程序开展土地确权工作,明晰产权,以保护权利方利益。

关于黄河滩区(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在开展的是河南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项目。目前,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调查成果已通过省级核查验收质检入库。

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方面,郑州市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过程中,按照国家、省有关要求,强调与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的衔接,将优化调整后的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重点强调了要强化黄河滩区用途管控,依法合理利用滩区土地资源,以稳定河势、规范流路、保障行洪能力为前提,恢复滩区滞洪沉沙功能,推进滩区生态综合整治。合理有序推进黄河滩区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平整土地,改造低质耕地和坑塘,重点推进滩区居民点迁建整治和滩区农用地整理,强化黄河生态防护功能。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市生态环境局

全面落实国家、省市黄河战略的决策部署,市生态环境局下一步将着力解决制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结构性、根源性问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郑州市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坚持以产业结构转型带动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加快转变,协同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和“双碳”战略任务,协同推动PM2.5和臭氧污染治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稳步推进“净水入黄河”工程。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系统推进工业、农业、生活污染防治,防范化解水环境风险,不断提升现代化水环境监管能力,确保黄河流域干支流水质持续稳定达标。

强化黄河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重点围绕黄河流域不稳定达标断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短板,持续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扎实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黄河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着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筑牢农业面源污染防线

市农业农村局

聚焦黄河滩区湿地保护,市农业农村局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相关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下一步,将继续优化种植结构,夯实生态农业基础。结合保护区作物种植特点,组织专家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推广优质、低耗、生态友好的种植品种与技术,提升农民科技素养。强化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民依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推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调发展,从源头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风险。

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加大有机肥施用力度,改善土壤肥力。加强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投入,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效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在保障湿地生态安全的同时,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聚焦化肥农药使用、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等关键环节,健全执法监管机制,加大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等行为,畅通举报渠道,形成“日常监管+专项整治+社会监督”的立体监管体系,为黄河滩区湿地生态保护提供坚实执法保障。

持续打造“郑州·黄河生态会客厅”品牌形象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郑州黄河滩区,特别是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形成了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近年来,市文广旅局坚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适度、规范有序地推进文旅资源开发利用。

下一步,市文广旅局将以“生态保护区”“缓冲区”“合理利用区”区分,严格限定文旅开发强度、业态类型和游客承载量,建立“负面清单+正面引导”机制,确保所有开发建设活动在生态承载力允许范围内。

同时,谋划打造1~2个具有标杆意义的滩区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重点推动沿黄生态廊道文旅服务功能提升计划,完善“快进慢游”立体交通网络与生态驿站、观鸟点、科普解说点等“微节点”系统布局,形成点线面串联、主题鲜明的全域文旅网络。

以“生态研学、自然游憩、文化沉浸”为重点,策划生态露营、低空观光、自然写生摄影、湿地瑜伽等低影响、高品质体验项目,将黄河文化、古都文化、农耕文化巧妙融入湿地生态景观和体验项目设计,建设小型化、互动化的生态文化展示节点。

服务保障方面,开发集成生态科普、线路导航、预约管理、环境监测信息发布等功能的“智慧黄河湿地文旅”平台,提升管理效率和游客体验,策划推出若干条跨区域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持续打造“郑州·黄河生态会客厅”品牌形象。

本报记者 赵文静 整理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2025-09-15,11946| 2025-09-14,11942| 2025-09-13,11938| 2025-09-12,11930| 2025-09-11,11918| 2025-09-10,11910| 2025-09-09,11902| 2025-09-08,11894| 2025-09-07,11890| 2025-09-06,11886| 2025-09-05,11875| 2025-09-04,11860| 2025-09-03,11852| 2025-09-02,11844| 2025-09-01,11828| 2025-08-31,11824| 2025-08-30,11820| 2025-08-29,11812| 2025-08-28,11796| 2025-08-27,11788| 2025-08-26,11780|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