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项目金牌获得者
陈超越 “平常怎么做,赛场上就怎么做”
9月23日晚上,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颁奖仪式在郑州奥体中心举行,郑州选手陈超越获得污水处理项目金牌。
污水处理项目今年首次纳入全国技能大赛。今年32岁的陈超越是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职工,在污水处理一线工作已经9年。去年9月开始,陈超越就开始为全国技能大赛做准备,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让他有了比赛时的沉着、专注和自信,最终以稳定的发挥斩获金牌。
污水处理赛项包括四个模块的竞赛,分别是综合实验、设备运行、安全管理和工艺仿真。整个比赛历时3天,比赛总时长达9小时。这不仅是对选手专业能力的考验,也是对选手体能和心理的考验。
陈超越记得第一天的综合实验竞赛,比赛时长为3个半小时。所有选手早上来到比赛场馆,陈超越抽签抽到的是下午比赛,这就意味着他要从早上等到下午,中途不能离开。“这非常消耗选手的状态。”陈超越说,备赛期间他们也接受过体能和心理的训练,所以下午到他比赛时,他能够很快调整心态,迅速进入比赛状态,3个半小时圆满完成当天比赛内容。
污水处理赛项比赛时间长,赛前全流程模拟一次需要一天半时间。“比赛之前,我们全流程模拟了四五次,平常怎么做,赛场上就怎么做,基本没有出现失误。”陈超越说,公司组建团队,全力做好服务保障,让他能够专心备赛、安心比赛,最终的荣誉是属于他们团队所有人。
“能够拿到金牌,心情当然很激动,但这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陈超越说,比赛不是目的,最终是要把备赛比赛过程中所学到的、所提高的技能应用于生产一线,他也将为污水处理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盾构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
李伟 “这份荣誉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
“很激动,真的很激动!”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式结束当晚,郑州铁路技师学院教师李伟手举盾构技术赛项金牌,话语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
“站在领奖台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此次参赛也肩负着冲金夺银的重任,真正把金牌拿到手才觉得自己不负所托,带回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李伟说。
盾构技术项目是今年国赛的新增赛项,对盾构机进行操作、故障排除、电气模块安装调试、液压系统安装调试的竞赛项目。“真正备赛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是接触盾构已经有五六年了。”机电一体化专业出身的李伟毕业后来到郑州铁路技师学院从事电气教学工作。2020年,中铁隧道局与郑州铁路技师学院合办“盾构订单班”,在一线盾构机上开展维修、维保等实战教学。彼时的他未曾想到,5年后盾构技术会登上国赛舞台,而自己能一举斩获该项目的金牌。
“这份荣誉不是突然到手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机遇、课程学习、打磨训练……每一步都在为奖牌奠定基石。”李伟介绍,在比赛之前他已经将盾构机1500页的电气原理图反复学习,故障排查一点点增加难度,上万根电气线路一根一根拆线,发现问题记录不同线路故障状态,国赛选拔上后脱产全力以赴,每天训练12个小时是常态。
“‘身上无技能,干啥啥不成’,不要小看技能人,要有一技之长为自己青春做奋斗。希望我们的盾构技术越来越强,走向世界技能大赛和‘一带一路’赛事。把中国的盾构技术走向全球,发挥中国技术实力。”李伟说。
装配钳工项目金牌获得者 孙超越
“一个优秀的钳工,手上必须有真功夫”
9月23日晚,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落下帷幕,郑州选手孙超越获得装配钳工项目金牌。
钳工是一个古老的工种,从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开始,装配钳工就被纳入国赛项目。装配钳工主要是借助锉刀、手锯、台虎钳等工具,进行机械零件、组件及成品的组合装配与调试。“钳工以手工操作为主,对精度的要求非常之高,既是体力活,更是精细活,一个优秀的钳工,手上必须有真功夫,要确保零部件精准对接。”孙超越说,
今年22岁的孙超越从2018年开始学习钳工,学生时期,他就开始参加各种行业内比赛,在不断锻炼中,逐渐成长为一名有“真功夫”的技能人才。2024年,孙超越获得第十八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全国总决赛装配钳工项目金奖。
此次国赛,装配钳工项目分为四个模块的竞赛,比赛总时长达到12个小时,尤其是最后一个模块的竞赛,长达4个半小时。“比赛之前,我进行了不少于十次的全流程模拟,比赛时就是把平时练习的正常稳定发挥出来。”孙超越说。
当拿到金牌的那一刻,孙超越坦言心情很激动。虽然他之前参加过很多比赛,但国赛一直是他梦想的舞台。多年的努力终有收获,他不仅登上了国赛的舞台,并且在这个舞台上夺冠。他说,这枚沉甸甸的奖牌将促进他更加精进自己的技艺,将激励他在技能报国的路上继续前行。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项目金牌获得者 张晶晶
“不断接触新领域,精进自己的能力”
9月23日晚上,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颁奖仪式在郑州奥体中心举行,来自郑州技师学院的张晶晶获得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项目金牌。
拿到这枚金牌后,张晶晶在开心激动的同时,也有一种跑完一场马拉松后的放松。作为该赛项仅有的3名女性选手之一,和20余名男性选手同台竞技,最终能拿到这枚金牌,意味着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项目需要对工业机器人进行安装和调试、运维和维护、故障诊断与处理,对选手的脑力、体力要求都很高,女性并不占优势,尤其是我的个子比较低,在做很多工作时还是有很大挑战性的。”张晶晶说,别人训练一个小时,她就训练两个小时,别人付出一分努力,她就要付出两分努力。最终经过层层选拔,她代表河南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并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今年38岁的张晶晶是郑州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最早她主攻电气领域,3年前,她才开始接触工业机器人领域。“工业机器人属于新职业赛项,当时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领域,但是你只有不断接触新的领域、学习新的知识,才能与时俱进,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
夺冠后,谈及未来的打算,张晶晶说,参加比赛就是为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作为一名常年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接下来她会回到学校,回到讲台,继续教书育人,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
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项目金牌获得者 刘彩玲 普桂克
“冠军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9月23日晚,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闭幕,郑州选手刘彩玲、普桂克获得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项目的金牌。
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是一项双人比赛,刘彩玲和普桂克这对搭档,在赛场上以默契的配合技压其他选手,以绝对的实力夺得该赛项桂冠。
刘彩玲是郑州技师学院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去年年底,她开始与“00后”普桂克组成搭档准备国赛。刘彩玲说,两人之前并不熟悉,接触之后发现彼此性格差异较大,但相同的是两人都有一种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及对专业的极致追求。
此次大赛中,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项目的竞争非常激烈。比赛全部结束后,刘彩玲、普桂克和另一组选手都获得了满分,这就需要两组选手再加赛一场,以决出最终冠军。加赛中,两组选手需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规定任务,率先完成且无错误者胜出。刘彩玲和普桂克最终比对方早完成约15分钟,毫无争议地拿下了这枚宝贵的金牌。
“比赛不是目的,而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冠军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刘彩玲和普桂克说,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
本报记者 李娜 杨丽萍 李宇航 刘盼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