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征系列火箭高歌宇宙深处的浩瀚,当鱼眼摄像机荡开古都的历史年轮,当无人机镜头在城市上空捕捉祖国经济发展的脉动,社交媒体日新月异,千里之外,尺寸之微,亦能够在顷刻间为大众所知,“随君直到夜郎西”再也不仅仅是一个希冀。
社交媒体能跨越地理甚至是时空的界限,理想化的滤镜更是可以塑造一片桃花源,种豆南山下与我们的距离也许是动动手指就能看到的下一条短视频,这或能在快节奏的钢筋丛林中,为我们带来些许慰藉,又或能在不堪的现实中造出哪怕半寸的“广厦千万间”。科技的大进军,媒介的大进化,在指尖氤氲着丝竹绕梁,在屏幕上荡漾出山鸟池鱼。镜头时代,我们不觉间习惯了像素的春秋,音频的山水,似乎天南海北,四方尽善,一捧江山,尽在我们掌握。
然而,镜头时代,我们了解到的屏幕中的尽善尽美,真的正确而实在吗?
镜头时代,社交媒体为我们开出似锦的繁花,可在这样的春意盎然之下,我们也许渐渐不会再思考花海之下是否会有淤泥,也正是镜头这边的万分精彩和镜头那边的朴素本初,镜头带来了美好,可是否也制造了过滤和幻觉?
有时,逃避现实,沉溺幻想是谁也无法脱开的人性,但是,人类的进步正是要依靠对现实的重新认识和对人性的顽强征服。镜头时代,我们习惯了有社交媒体做挡箭牌的精神世界,也许会阻碍我们以认清世界为抓手的进步前路。屏幕的过滤,更会加重我们与现实割裂的程度。
鲁迅先生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镜头这边,是我们向往的、深信的惊艳浓妆,而镜头那边,才是最本来、最真实的豆蔻淡抹。大千世界哪里会有完全的令人向往?认清世界,为的是改造世界,在这漫漫的前路中,有不堪的现实做风景是难免的,如果在镜头时代,久久昏睡在社交媒体的过滤之下,恐怕举步维艰。
我们必须认识到世界是朴素的,我们逃避现实只是片刻,直面现实终为永恒。镜头的两边大不相同,我们渴求美好,因为现实难尽如人意;即便这样,我们也绝不能通过社交媒体建构生活乃至未来,拨开渲染,踏出一条路来,才是猛士的选择。谁人不渴望像短视频里那样极度美好的生活?横刀叫阵声处,一字摆开,何惧他大兵压境。敢于跳入名为现实的冷水中,终有一日才能上岸,真也假也,才可以一见便知。镜头时代,我们应有些直面现实的胆略与傲骨,而不至于为社交媒体所缔造的幻觉所麻痹。
在镜头时代,不被麻痹,直面现实,是否意味着停止对精彩的渴求呢?
人类能够绵延数万春秋至今,从砍倒第一棵树开始,对美好的渴望从未停歇,所以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与进步也从未停歇。对精彩的渴求是奋进向前的不竭动力,有渴望才会有目标,有目标才能保有动力。革命年代,鲜红的党旗就是力量的象征,那时,镰刀斧头不仅仅是一种代表图案,而是四万万中国人对于获得解放的渴求,这样才有了那段可歌亦可泣的民族史、英雄诗,才有了今日强盛的社会主义伟大祖国。在对精彩的渴慕中,我们才会踏过芜杂,到达接近于镜头那边的美好。
渴求美好与直面现实并不矛盾,这也就是镜头的两边,本不对立。镜头这一边的本初与那一边的向往,也许都不可或缺。认清而断不可灰心,向往但绝不应幻想,镜头时代,我们一面渴求着精彩,一面应脚踏实地,面对现实,这也许才是最好的状态。
镜头的两边,其实既不是一边美一边丑,也不是一边善一边恶,而是一边繁华一边朴素。社交媒体快速发展,我们有时习惯于“小窗中看世界”,屏幕中的“一蓑烟雨”早不知令多少人留恋,但是,镜头时代,这往往成为幻觉的滤镜。渴望美好不可或缺,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认清而不灰心、向往但不幻想才应该是那根主梁。
镜头的时代,镜头的两边。
在镜头的这边和那边,打破幻想,直面现实,我们看好天上的星,亦走好脚下的路。
郑州市第一中学 王嘉诚
辅导老师 王雅静
点评:作者将目前人们对手机镜头滤镜的依赖进行分析,阐述对待镜头两边的正确观点,条理清晰,思路明确,文章富有深度,展现了新时代少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