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与世界名著的碰撞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火花?当旗袍与厚重弦乐交织,无论是戏迷爱好者还是文化爱好者,都将欣赏一场难得的戏剧盛宴——9月26日,由郑州市戏剧艺术保护传承发展中心创排的豫剧《复活》在郑州大剧院上演。该剧由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张艳萍领衔主演,以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诠释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巨著,开创了世界经典文学名著中国化戏曲表达的创新实践。昨日,记者对主创人员进行了采访。
匠心打磨 文艺精品升级
张艳萍介绍,豫剧《复活》自策划之初便备受关注,先后入选市委宣传部2022年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艺术创作扶持资金项目,并于2023年10月在郑州大剧院首演后引发热烈反响。2024年,小剧场版豫剧《复活》亮相第十一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作为本届当代小剧场戏曲展演的开幕演出引发了各界高度肯定。
今年,该剧进一步被列为省委宣传部2024年度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经过精心打磨提升,此次演出将是其优化后的首次亮相。
“在剧本层面,新版《复活》强化了人物心理刻画,删减了冗余情节,使戏剧冲突更加集中;在舞台呈现上,引入现代舞美技术与传统戏曲虚拟手法相结合,通过光影变幻象征人物命运的转折。”张艳萍表示,如剧中“法庭审判”一场,通过倾斜的舞台结构与冷色调灯光,隐喻社会不公与人性的扭曲,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相信会给观众带来不同于传统戏曲的观感。
东方戏曲与西方经典
“跨界融合”
据了解,豫剧《复活》改编自托尔斯泰的同名代表作,是中国地方戏首次将这部深刻探讨人性、救赎与社会批判的世界文学经典搬上戏曲舞台。作品通过豫剧的唱腔、身段和叙事节奏,重新解构了原著中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与侍女玛斯洛娃的命运交织,他们化身贵公子“柳道甫”和侍女“秋桦”,以中式美学呈现西方故事内核,实现“旗袍与弦乐的绝妙碰撞”。
该剧的创排不仅是艺术形式的突破,更是中西文化互鉴的一次深度探索。张艳萍介绍,主创团队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中原戏曲的抒情性与写意性,使人物命运与豫剧的悲怆慷慨风格高度契合。例如,秋桦的苦难经历通过豫剧的“悲腔”和“哭韵”得以强化,而柳道甫的内心挣扎则通过长段独白与身段设计外化,凸显戏曲艺术的感染力。
以戏曲功力
赋能经典角色
张艳萍作为豫剧名家,曾凭借《琵琶记》等代表作斩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其表演以嗓音清亮、情感充沛、刻画细腻见长。在《复活》中,她挑战饰演秋桦这一复杂角色,从天真少女到沦落风尘,再到最终的精神“复活”,层次分明地演绎出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
为贴近角色,张艳萍深入研究托尔斯泰原著与俄罗斯文化背景,甚至借鉴话剧表演中的心理现实主义方法,融入戏曲程式化动作。例如,在“监狱探视”一场中,她以颤抖的水袖、踉跄的步态,结合如泣如诉的唱腔,将秋桦的绝望与觉醒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一角色也成为她艺术生涯中一次突破性的跨文化实践。
作为后起之秀,此次扮演“柳道甫”的年轻演员李璨刚至而立之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的他已有近20年的戏曲生涯。“之前我参演过《情断状元楼》《琵琶记》等剧目,这次参演区别于小剧场版的《复活》还是第一次。”李璨表示,作为戏曲中心的年轻演员代表,他将在学习前辈的基础上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努力为戏曲的传承、发展做好每一次演出。”
为传统戏曲
注入现代性与国际视野
有关专家认为,豫剧《复活》的创排,是郑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成果。它打破了戏曲舞台局限于传统题材的窠臼,以国际文学IP拓展叙事边界,为豫剧艺术注入现代人文关怀。这一尝试不仅丰富了戏曲剧目库,更提升了地方戏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对话能力。
戏曲评论家评价,该剧的成功在于“以中国戏曲之美,解世界文学之思”,既保持了豫剧的本体特色,又实现了经典文学的当代转译。例如,剧中融入的俄罗斯民歌旋律与豫剧板式的结合,以及象征化的舞台道具,均体现出主创团队对跨文化表达的精心设计。
豫剧《复活》乡音唱响世界经典,以戏曲搭建文明互鉴之桥,让托尔斯泰笔下的人性叩问在中原大地获得新的艺术生命。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也将为观众带来一场思想与审美的双重艺术盛宴。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