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言
古树名木承载着生态密码、见证着社会变迁、寄托着绵长乡愁——它们是镌刻城市记忆的“活坐标”,是沉淀岁月风华的“绿色活化石”,更藏着一座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文明根脉。
9月22日至28日是2025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守护一棵古树,便是守护一段可触摸的历史;讲好一株名木的故事,便能留住一片扎根心底的乡愁。2025年以来,中原网持续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报道,循着虬枝苍干的指引,挖掘这些城市“老伙计”背后的人文故事,解锁其蕴藏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核。
郑州是名副其实的古树资源大市,市域内古树众多、名木常存。数据显示,郑州现存古树名木4000余株,另有古树群26处、共计4.1万余株。千百年来,这些古树亲历了从双槐树古国的文明曙光,到国家中心城市的时代繁华——郑州的历史从不是孤悬的城墙遗迹,也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馆藏,而是鲜活地生长在每一片树叶、每一圈年轮里,从“独木守望”到“成林共生”,在每一个春去秋来、岁月流转中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新生。
登封嵩山的苍峦间,千年古柏虬曲如篆、苍劲似铁,虬枝托举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将千年文脉与嵩山灵秀悄然缝合,站成了一道跨越时空的风景线;郑州城隍庙内,百年老榆枝干如铸、冠盖如云,夏日里泼洒的浓阴是街坊邻里“抬头可见的乡愁”,冬日里遒劲的枝丫勾勒出城市天际线最温情的轮廓;街角巷陌的古槐下,还留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春日槐花飘香,秋日落叶铺地,每一处细节都是城市的“情感锚点”……
保护古树名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每一棵枝繁叶茂的古树,都是一张彰显生态底色的城市名片,更是一份传递文化自信的鲜活载体。让古树名木有“迹”可寻、文化记忆有“枝”可依,让乡愁与文明在年轮里永续生长,既是守护生态的必然之需,更是传承文脉的应有之义。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