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代的车轮呼啸前行,生活的压力与精神的迷惘,成为许多人难以言说的负重。每一颗心灵,都渴望一处安宁的港湾。在商都郑州,就有这样一个承载着重托与希望的地方,它被誉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灵栖息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郑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2025年10月10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全国宣传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旨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服务可及性,增强群众获得感。值此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该院去聆听一段跨越六十八载的温暖守护故事。
党建引领促发展 多点发力强根基
在市卫生健康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郑州八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医疗质控和医院管理的关键作用,以系统思维推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始终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秉持“管理与发展并重”的理念,以创新驱动与精益管理,稳步提升精神疾病诊疗水平,前置医疗服务、拓展服务范围,初步形成“一网、一线、一站”三位一体工作格局,为精神卫生事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院两区”绘蓝图。在一代代八院人的期盼和努力下,2025年,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宜居健康城院区全面开诊,医院迈入“一院两区”协同发展新阶段。宜居健康城院区位于郑州市宜居健康城园区,坐落于“中原首山”(万山)脚下,万山湖畔、索河东岸、南靠嵩岳、北望黄河,向东快速通达郑州市主城区,向西辐射登封、巩义、上街等区(市),一年四季风景如画,被群众赞为“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诊疗环境、医疗设备、服务能级实现战略性提升,为服务更多市民群众奠定了基础。瑞民街院区底蕴深厚,院区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目前,两个院区门诊接诊、住院收治、康复服务全流程高效运行,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就医需求,郑州市精神卫生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
——四级网络全覆盖。2023年底,郑州八院承接郑州市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办公室职能后,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四级精防网络体系,整合全市23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626家基层卫生服务站的服务资源,实现了对全市16个区(市)的无缝衔接和全域覆盖。这一网络的建立,使得郑州市精神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大幅提升,服务边界不断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拓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现、报告、管理、治疗和康复等各环节工作都得到显著加强,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心理援助不断线。在市卫生健康委部署下,郑州八院开通郑州市“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并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12356热线中心双人双岗24小时不间断守护,提供专业化、智能化、标准化服务,成为国家公卫体系的“神经末梢”,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及时、精准的心理健康服务。截至目前,12356热线中心已接通来电8000余次,接线数量稳居省内第一。70余次心理危机干预,稳稳阻止了那些可能坠落的脚步。2025年,郑州八院多次被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中国日报》报道,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领域的广泛关注。
——精神急救护安宁。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第78号120急救站作为河南省内首家实现警医联动机制、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精神专科急救站,救治范围立足郑州、辐射全国。自2024年12月18日正式建站运营以来,该急救站已累计收治“三难一高”(送医难、就诊难、监护难、高风险)患者1200余人次,切实发挥了精神卫生领域“兜底”救治的关键作用,为守护社会和谐安静作出了重要贡献。
——“医校家社”模式佑童心。郑州八院打造“阳光心灵”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品牌,建设儿童青少年重点专科,与省内上百所大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协同育人框架,提供专业诊疗、危机干预、技术培训等专业支撑,通过“医校家社”模式多方联动、协同育人,实现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建共享,不仅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及时、有效、专业的心理支持,也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了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增动能。作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业机构,郑州八院主动扛起社会责任,在开展健康科普、提升健康素养、推动资源下沉、培育专业队伍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推进郑州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让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走出医院围墙,在全社会营造关注精神卫生、正视心理问题的良好氛围,努力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2025年3月至9月,郑州八院心理辅导团队全周期提供精准心理支持,助力选手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污水处理项目竞赛中克服重重困难,从全国30个省份120名顶尖选手中脱颖而出、勇夺桂冠,开启了院企合作的新篇章,践行了“守护大众心理健康、服务社会心理需求”的初心使命。
郑州八院依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及省内外资深心理专家团队,构建“预防—干预—治疗”全链条服务模式。从日常科普到应急干预,从个体疏导到群体服务,医院以实际行动织密社会心理防护网,为守护市民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专业力量。
从“心”出发 重塑生命尊严
在精神健康领域,往往伴随复杂的疾病谱和较长的康复周期,这就意味着患者不仅需要家庭的照护,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郑州八院的医务工作者始终将中国现代精神病学奠基人之一沈渔邨院士提出的“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作为谨记于心的工作原则,时刻以患者为中心,做患者心灵的守门人、患者家庭希望的重建者和社会安宁的守护者。或许鲜有人知他们的名字,但无数康复患者重新融入社会的笑脸,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赞礼。
——拨开迷雾的“侦探”
一位来自山西运城的女教师,在其他机构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饱受疾病困扰20余年。经郑州八院专家团队会诊,确诊其为双相情感障碍。调整治疗方案后,她病情迅速稳定,顺利回归社会与家庭。
“我们像‘侦探’一样,通过患者的言语、表情甚至细微行为线索去大胆推理、细心求证、准确判断。”从业30余年的主任医师孔德荣是这样描述精神科工作的,“最让人感到幸福的时刻,就是看到一个个曾经痛苦封闭的患者,出院前笑着和我们说‘谢谢’。”
一次次心理疏导,一遍遍病情评估,“三级查房”“多学科会诊”“风险评估”,实现“准确诊断、快速控制、有效治疗”的背后,离不开医护团队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诊疗态度和开放的工作格局。
——24小时守护的“家人”
在郑州八院,医护团队照护的不仅是患者,更是一颗颗需要被理解、尊重与陪伴的脆弱心灵。他们既是情绪观察员,时刻关注患者的细微变化;也是心理疏导员,耐心倾听患者心声,及时给予关怀与鼓励;更是生活陪伴者,在日常起居中给予支持。
护理团队时刻牢记“眼不离病人,心不离病人”的准则,专人专岗每15分钟巡查一次,确保患者安全。患者拒药藏药,护士“送水到手、服药看口、咽下再走”;患者拒绝进食,护士轻言软语,循循善诱;患者躯体化症状严重,生活无法自理,护士便承担起为患者喂饭、洗浴、理发等超出职责范围的照料。
无人能细数,在这特殊的岗位上,他们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付出了多少难以言表的艰辛。但正是这份超越了普通医患关系的守护,如涓涓细流,抚平了无数心灵的创伤,让希望之花重新绽放。
——连接回归社会的“桥梁”
在郑州八院,党员、团员冲锋在前,医师、护师、康复师、社工师、保洁员、保安队员……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守护者,他们每天深入病区,组织多样康复活动,工娱治疗让患者在动手创作中获得成就感,艺术治疗帮助他们释放情绪、表达内心,体能训练增强身体活力和抗压能力,潜移默化中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重拾生活技能与自信心。
出院不是治疗的终点,而是患者新生活的起点。2025年,郑州八院顺利申报并组织开展精神障碍患者“朋辈互助”项目,在试点社区建立由康复期精神障碍者组成的同伴支持员队伍,探索“医院指导、家庭支持、社区参与、同伴互助”工作模式,帮助正在康复中的患者获得情感支持、经验共享与生活指导,让患者从“走出病房”到“融入社会”的过程变得更稳妥、更温暖。
以爱为舟,载梦远航。穿越一个甲子,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始终以专业为桨、以温暖为帆,为无数在精神困境中挣扎的生命护航。相信未来,这所心灵港湾将不断拓宽服务范围,用更加精湛的医术和始终如一的坚守,践行“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崇高目标,助力更多精神患者穿越阴霾,拥抱阳光灿烂的明天。
本报记者 汪辉 通讯员 席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