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袁帅)加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推动节气文化繁荣兴盛。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指导意见》,明确四项重点任务,立足中原历史文化底蕴,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在气象、农业、文旅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打造节气文化区域标杆
二十四节气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传承文化根脉、推动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是蕴含着生态智慧、文化基因和产业潜力的“新资源”。
《意见》提出,立足中原历史文化底蕴,坚持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在气象、农业、文旅等方面的时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扛牢中华文明核心区在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的责任担当,为我省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时代文化高地增添新动能。
《意见》明确,到2026年,建立完善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以节气文化为辐射源,统筹推进中原文明资源整合集聚,按照“由点成珠、点珠成钻、串钻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发展路径,形成梯次推进、纵深发展的工作格局,推动节气康养、节气文化推广、产业培育开发等高质量发展。
到2027年,初步完成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基地和节气科学文化基因库建设,实现节气文化阶段性成果转化,激活节气文化基因,构建科研—文化—产业—传播—国际交流“五位一体”创新发展体系,将我省打造成全国二十四节气科学交流高地、中华文明时间哲学溯源地、节气产业孵化基地、节气文旅探源地、节气文化区域标杆。
聚焦河南特色探索“节气+”模式
如何借助河南特色资源,让二十四节气“活”出新彩?
《意见》提出,明确开展二十四节气创新研究、搭建二十四节气文化研究交流平台、推进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开展多元业态节气文化赋能行动等四项重点任务。
系统梳理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聚焦节气科学关键技术攻关与跨学科科研融合发展,推进节气与天文、气象、农业、文化、教育、医学、哲学等领域数据融合和价值挖掘。
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东南亚文化交流等,聚焦节气文化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现代应用,组织开展节气民俗文化推介交流等活动,在我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节气文化交流平台。
为推进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意见》提出,统筹推进登封观星台、巩义双槐树遗址等节气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展示和价值研究,规划利用郑州郑东新区象湖公园及其周边区域、郑州国家气象科技园等场地,因地制宜建设二十四节气气象科普馆、二十四节气文化公园等节气文化传播载体,构建节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总体布局。支持有关省辖市重点举办1~2个核心节气活动,打造“立春之城”等节气文化典型标识。
此外,统筹气象、农业、旅游、科技、教育、康养等资源,通过“节气+”模式,推动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