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言
清晨5点半,郑州市金水区政七街某居民楼下的实惠小吃店前,队伍已排过百米;岗坡路的穆彦华胡辣汤店、南关街的徐阿姨爱心粥屋也陆续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这些散布在郑州街头巷尾的小店,近期因短视频传播扎堆走红(见本报第5版《激活小店活力“细胞” 点亮郑州发展“星河”》)。而9月29日正式开街的亳都·新象,在国庆黄金周期间持续掀起消费热潮,截至10月8日,这片毗邻3600年商代古城墙的传统风貌现代文化商业街区,累计客流量已突破100万人次,跃升为郑州金秋时节的现象级出圈打卡地与消费新热点。
一边是市井巷陌的朴素温暖,一边是时尚街区的精致活力,郑州的两种“红火”,共同勾勒出城市发展的丰富肌理。如何让这两种烟火和谐共生,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与温度。
“小破店”是城市的毛细血管,承载着基层生活的温度与记忆。它们以一碗胡辣汤的实在、一碟凉菜的真诚,滋养着你我他每个人的寻常日子。而亳都·新象这样的新地标,则以文化为媒、商业为桥,为城市注入时尚与创新的活力。二者看似迥异,实则同根同源——都是城市蓬勃生命力的体现,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城市管理者要当好“店小二”,既要精细呵护和包容市井烟火的“忙中有序”,也需千方百计支持新兴商业的“精致有序”。对于街边小店,不妨在食品安全、安全底线之上,多一分宽容与扶持:正像报道中相关专家所说,放宽经营限制、提供租金补贴、推广数字化工具等,让“小破店”也能稳健成长;对于亳都·新象这类项目,则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首店”落地,同时鼓励其融入本地文化,避免“千街一面”。
平衡之道,在于尊重差异、寻求共鸣。职能部门可以搭建平台,让老街小店与新兴商圈对话互助:譬如将炒八掺、胡辣汤引入高端街区的“市集角落”,让传统美食与现代空间碰撞;或以文旅线路串联城墙光影与胡同炊烟,让游客既能感受厚重历史,也能触摸城市体温……唯有让不同形态的商业彼此滋养,城市的烟火才能既不息,亦常新。
城市的温度,藏在炒八掺的热乎气里,也藏在亳都·新象的灿烂灯光中。当好“店小二”,既需要俯身倾听小店的需求,也需要抬头规划地标的未来;既需要守护街头巷尾的烟火气,也需要培育引领消费的新动能。唯有职能部门、经营商户、社会各界协同发力,让“接地气”的坚守不被遗忘,让“高大上”的创新不失温度,才能让城市既有“星河璀璨”的壮阔,也有“万家灯火”的温暖,成为每个人愿意停留、用心热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