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郭涛 通讯员 李绍光 王钰)深入坚持“枫桥经验”,创新“一村(格)一警”工作,近年来,新密市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新密市“一村(格)一警”工作机制,通过推行公安民警包村(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在开展社会安全防范、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和凝聚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经验做法曾得到中央政法委的充分肯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演进,社会群体类型和构成越来越多样,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对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新密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渐形成了新的工作机制。
推行“党建+警务”模式。统筹多方面资源,推动基层民(辅)警融入村(社区)组织体系,把党的组织和工作向村民组、小区(楼院)以及网格、警格等治理单元和治理末梢延伸,用好基层公安民警、法律顾问、法官、检察官等政法专业队伍,充分发挥各种队伍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在党建引领下,新密市3840余个基层党组织和52140余名党员向网格警格、小区(楼院)、新兴领域等治理末梢延伸,让居民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
推动警格网络融合。动态保持派出所对应镇(街道)、警务室对应村(社区)、警务工作站对应网格。派出所所长参与镇(街道)工作组织决策,社区民警与村(居)委会密切配合,社区辅警、警务助理融入村(社区)网格,实现警格网格无缝衔接、紧密联动,引导吸纳社会多元力量充实社区警务团队,推动群防群治,筑牢基层平安建设防线。基层公安民辅警奉献在基层、建功在一线的主旋律始终高扬,今年以来开展巡逻5319次,摸排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580起,做到了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强化条块协作。按照网格吹哨、综治搭台、部门报到、案结事了工作闭环要求,各级综治中心做好统筹组织、督办落实“搭好台”,涉及的相关部门、专业力量要立即响应“报好到”,形成协同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努力达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难事市镇联动”工作目标。目前474名社区民辅警融入三级综治中心,整合7个行业调解组织、380个基层调解站点、420名专职调解员及103名律师资源,形成“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落实”矛盾纠纷法治化解路线图。据统计,新密市综治中心运行以来,信访事件平均办理时长从28天压缩至7天,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94.1%。
数据赋能网格。全面推行“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依托网格组织架构,在社区民辅警带动下,组建“1+3+N”矛盾纠纷化解队伍,通过网格化平台、微信矩阵群、网格吹哨的“一网一群一哨”,织密“线上+线下”矛盾隐患信息采集网,凝聚共治合力,发挥市、镇(街道)两级城运中心作用。建立健全村情、民情档案,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高风险区域和人群,有效预防潜在矛盾升级,最大限度预防各类案事件发生。今年该市基层治理事项平均办结时限缩短40%,基层干部事务性负担减轻35%,事件处置质效提升30%,群众满意度达9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