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郑州地铁3号线二期开通运营,北起省体育中心站,南至滨河新城南站;南曹站恢复运营,是郑机城际由北向南的第一个城际站,也是连接航空港区与郑州主城区的重要枢纽……目前,这里城轨、地铁、公交、快速路网、慢速路网实现全覆盖。
除了四通八达的路网,新城的基础设施配套也日臻完善。水、电、热力、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加上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运营理念加持,搭建的智慧滨河城市运营管理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一系列的努力,让滨河新城的热度一路飙升,生态效益正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
宜居配套 青年友好
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滨河国际新城共规划建设18所中小学,目前多所优质学校已投入使用。“选择定居这里,看重的就是教育资源均衡。”从外地迁居至此的李先生表示,“滨河新城的教育规划,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
医疗资源同样在加速布局。郑州第七人民医院滨河院区全面开诊,为周边居民健康保驾护航。商业配套方面,新城创新搭建“3+X”商业体系,已建成康桥邻里中心等多个便民服务设施,满足居民从日常消费到休闲娱乐的多层次需求。
近日,滨河国际中心一家餐饮店,来自周口的大学毕业生李明和同事在这里小聚:“郑州的人才政策很给力,我享受了7天免费住宿,很快就在滨河新城找到了工作。”就职于一家跨境电商企业的他,正是滨河新城青年友好政策的受益者。
近年来,郑州经开区坚定“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理念,锚定“4+2+N”产业发展战略,依托“郑聚英才计划”,迭代更新“郑州经开人才计划”,大力实施10类人才引育行动,创新数字赋能的“政策找人”机制,通过一系列务实工作举措,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郑州经开区新引进培育领军人才、技能工匠、优秀青年等人才10万余人,市高层次人才、产业骨干人才入选人数连续4年位居全市第一,累计建成博士后科研平台数量保持全市前列。在创新和人才的引领下,中铁装备、郑煤机等14家企业年产值破百亿元,助力郑州经开区以占郑州市约2%的面积,创造了全市近10%的GDP、27.2%的规上工业增加值。
郑州经开区科技人才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聚焦经开区“4+2+N”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人才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拓宽引才聚才渠道,继续打造一流人才环境、建设一流引智平台,抓好抓实招才引智大会各项任务落实,让更多人才来到经开、留在经开,共同助力全区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
从制造园区到科创高地
在滨河国际新城核心区,百强企业总部港规划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按照“国际标准、高点定位、美观集聚”的设计理念、“统一设计、统一招商”的原则进行开发建设。
“我们聚焦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上市公司等优质企业,高标准引入18家总部企业,为郑州经开区引入大批高质量总部型企业。用最‘优’的环境服务最‘牛’的总部。”滨河国际新城项目负责人王沿岑向记者介绍。
王沿岑表示,这里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园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这个集“科研生产+公共服务平台+生活商务配套”于一体的高端复合生态产业社区,将着力打造千亿级先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此外,滨河新城北部,经开区科技创新园以“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为目标,运用“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搭建数智园区平台,布局新兴科技产业的办公、研发、创新、孵化功能,将成为经开区科技创新标志性园区。
不远处的“全球汇”总部基地港,10万平方米的电商直播基地灯火通明。
“家人们,这款河南烩面,配料丰富,味道正宗……”“90后”主播小唐在镜头前热情推介。目前,郑州经开区已集聚200家电商企业、50家MCN机构和供应链企业,从业人员达2万人。
高质发展 未来可期
打造产城融合宜居新典范
这里不仅是一个产业集聚区,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新中心,一个展现郑州现代化形象的重要窗口。中建(郑州)城市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投资总监王恒宝介绍,按照规划,滨河新城将形成“北有科技创新园、中有总部经济港、南有生物医药园”的产业布局,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经过10余年的开发建设,项目已累计投资145亿元。
“我们不仅要建一座新城,更要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郑州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河国际新城的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所有规划都围绕提升居民幸福感展开,未来将不断推进滨河国际新城现代城区建设,优化蝶湖公园生态,完善七院滨河院区、经开外国语学校等配套,推进高途智慧型科教综合体、滨河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提升片区文化氛围和城市功能。
从昔日小村落到今日现代化新城,让生活更加美好,让城市更具吸引力与竞争力,打造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新城面貌与治理水平,滨河国际新城的蜕变轨迹,勾勒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城市更新之路。这条路,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升级了产业结构,也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座新城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