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魏滢 刘伟平 景静)10月15日是第42个国际盲人节,郑州举办了多场活动关怀视障群体。从光影陪伴的文化娱乐到政务服务的沟通畅通,本报记者走近这些场景,记录郑州如何以实际行动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注入温度。
无障碍电影构筑耳畔的光影世界
“仲达推开家门时,陆小谷攥着书包带站在原地,手指抠着帆布包上的卡通图案……”清晰细腻的无障碍解说声伴着电影《交换人生》的配乐缓缓流淌。60余位盲人朋友或侧耳倾听,或微微颔首,到搞笑环节,还会迸发出会心的笑声——这是二七区委宣传部、省盲人协会联合组织的无障碍电影观影现场,温暖与感动在光影声中悄然蔓延。
“以前总觉得电影离我们很远,只能听别人说剧情,现在就像自己真的看到了画面一样!”观影代表付云鸽难掩激动,“和以前只能听见声音不同,解说旁白的加入,让我们能更加‘沉浸’剧情,学习、了解得更详细。”另一位盲人代表贺毅恒也表示,这样的活动填补了他们在视觉文化体验上的空白,让他们也能像普通人一样享受电影带来的快乐,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据悉,此次公益观影活动是郑州市二七区“光明影院”文明实践项目的一环。2017年诞生的“光明影院”公益项目,由中国传媒大学团队发起,通过在电影对白和音效间插入旁白叙述,将画面细节转化为精准的听觉描述,为视障人士铺设出一条通往光影世界的“盲道”。8年间,800余部无障碍电影被精心制作出来,惠及全国千万名视障人士。今年9月,郑州市二七区成为河南省首批三个试点区域之一,让郑州更多盲人朋友可以感受光影的魅力。
盲文培训架起政务服务的沟通桥
光影传递的温暖丰富了视障人士的精神生活,与此同时,另一场关乎视障群体日常便利的培训也正在中原区进行。10月14日至17日,2025 年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培训班开班,吸引了100位来自各级残联、政务大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参与。
“从国家通用盲文方案概述,到日常用语教学,课程设计上要能帮助他们快速上手。”盲文讲师赵迪迪坦言,他从事盲人学生的教学工作已有多年,给政务人员培训还是第一次。赵迪迪希望通过这次培训,帮助政务人员和志愿者打通与视障群体间的沟通壁垒。
“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的服务中遇到过视障群众办理业务时,因沟通不畅导致信息理解偏差的情况。”据了解,去年开始,市残联每年都会组织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培训班,通过政府机构带头学习盲文,向社会传递对残障群体权益的重视,引导更多领域关注无障碍建设。
日常相助守护盲人出行路
无论是光影陪伴还是沟通保障,都是郑州关爱视障群体的缩影。据郑州市残联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持证残疾人超 17万人,其中视障人士约1500人。对于这个规模不小的群体而言,国际盲人节不只在于一天的纪念。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善意,更能成为他们出行路上的“引路光”。
当您在街头遇到持盲杖的行人,可以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若得到肯定答复,请走在他们斜前方,让他们轻扶您的手肘作为引导。指路时应使用“向左三步”“向右转弯”等清晰的方向描述,而非简单的手势。
在公共场合与视障人士交流,可先轻声打招呼表明存在。交谈时无须刻意提高音量,直接使用“看”之类的词语也没问题。若您开设经营场所,请确保盲道畅通,避免在通道上堆放杂物。
这些基于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的帮助,正与日新月异的科技辅助手段相辅相成。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的语音辅助功能已经可以让盲人独立完成信息查询、线上购物等许多事。但无论是善意帮助还是科技辅助,更重要的是周围人的态度——当他们操作手机时,给予耐心的等待;当他们使用辅助设备时,投以平常的目光。正如盲文老师赵迪迪所说:“视障人士需要的不是过度的同情,而是尊重和理解下的适度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