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商都评论 PDF版阅读

“外卖骑手能屏蔽顾客了”,好!

据媒体报道,某外卖平台近期在福建晋江、浙江绍兴等七座城市试点上线了一项新功能:骑手可以在订单结束后的48小时内对用户进行匿名评价,可屏蔽顾客不当评价,也可以在评价页面一键勾选“不再向该顾客送餐”,设置后365天之内不会再接到该用户的订单。平台表示,未来这一功能将逐步拓展至全国。

运行10余年后,外卖骑手终于拥有了少量选择顾客的权利,这是对新经济生态中劳动者尊严的一种回应,从这一细微调整开始,平台用户与骑手之间的地位失衡也有望得到矫正。

长期以来,由于消费者评价权重过高,外卖骑手几乎丧失了说“不”的权利。面对各类评价,哪怕是恶意差评,他们往往只能“照单全收”。拒绝服务、维护尊严,往往意味着个人评分和收入的双重下滑。“一个差评白跑一天”并非夸张,而是这一群体普遍的现实困境。

数据显示,全国外卖骑手人数已达1300万,他们的劳动权益日益成为社会焦点。从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福利保障,到近年来讨论较多的休息权、人格尊严,一系列基本权益正逐步被纳入制度性讨论与平台规则重构的议程之中。

从更深层次看,允许骑手“发声”,在人文层面,是对劳动者平等话语权的确认。

有人担忧,一些用户权益因此失去保障,比如,“无电梯高楼”等订单会遭集体屏蔽。但细看规则,“拉黑”功能并非随意使用,骑手需上传相关证据,确保拒绝行为有理有据。同时,匿名机制也为骑手规避了潜在的维权压力。目前试点阶段,每位骑手最多仅可屏蔽两名用户,并未开放无限“差评权”。

当然,这一机制将引发怎样的市场涟漪,尚需时间观察。而从数据流转的全局视角看,这只是一个起点。平台将如何分析、处理海量的“屏蔽”数据?能否借此推动派单逻辑、区域运营乃至异常场景应对机制的优化升级,才是关键。

比如,一名骑手屏蔽用户后,订单将如何重新分配?对频繁被屏蔽的用户或区域,平台能否建立预警与协调机制?此前,上海某小区因骑手入内需乘坐摆渡车导致订单频繁超时、进而被骑手集体“拉黑”,这类系统性问题正需通过骑手反馈数据被真实记录、呈现,从而推动平台从根源处设计解决方案。

更进一步地,平台允许“反向差评”,也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催生更多“骑手友好”的规则和氛围,让各方主体有商有量,形成既要高效率、也要人性化的数字生活方式。

科技要“向善”。而科技向善的前提,是让系统中弱势一方的声音能够被听见、被尊重。伴随骑手的“不”成为系统优化的一部分,平台经济也将步入精细化发展的新阶段。明 文

2025-10-22,12162| 2025-10-21,12154| 2025-10-20,12146| 2025-10-19,12142| 2025-10-18,12138| 2025-10-17,12130| 2025-10-16,12118| 2025-10-15,12110| 2025-10-14,12102| 2025-10-13,12094| 2025-10-12,12090| 2025-10-11,12086| 2025-10-10,12078| 2025-10-09,12074| 2025-10-01,12070| 2025-09-30,12062| 2025-09-29,12054| 2025-09-28,12050| 2025-09-27,12046| 2025-09-26,12038| 2025-09-25,12026| 2025-09-24,12018| 2025-09-23,12010| 2025-09-22,12002| 2025-09-21,11998| 2025-09-20,11994| 2025-09-19,11986| 2025-09-18,11970| 2025-09-17,11962| 2025-09-16,11954|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