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娜 杨丽萍
深秋时节,郑州夜色如水。
当城市的灯火次第点亮,二七广场人流如织却秩序井然,鼎沸人声涌动夜的精彩;郑东新区楼宇林立光影流转,CBD专属网格大屏实时跳动着交通、环境、安全等数据……纵观全域,城市脉搏在数字中跳动,治理触角在网格中延伸。
这座拥有1308.6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在数字与组织交织的脉络中,悄然完成了一场关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十四五”以来,郑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以“扛旗”姿态创新实践,推进党建引领网格化基层高效能治理,探索出一条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的新路子,“一核统多元、一格管全面、一屏观全域、一网揽全局、一线通上下、一键全处理、一融助创新、一文促善治、一法保平安、一制强安全”的“十个一”治理新格局让社会治理难点变为群众幸福支点,在中原大地熠熠生辉。
党旗所指 治理所向
织密“红色经纬线”
全市建立3.94万个网格党组织,实现小区党支部全覆盖;4000个无主管楼院全部建起党组织,“暖心驿站”遍布街头巷尾……
一组组数据背后,彰显的是“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郑州定力。
在郑州,党建不仅是引领,更是机制创新的核心动力——
郑州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县两级党委智慧城市运行办公室,构建“市委统筹、区县主导、街道主战、社区落实”的四级书记抓治理责任体系,真正让党的领导贯穿城市运行全过程。
党管决策、党管治理、党管数据、党管平台——四个“党管”落地生根,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融入网格,社会组织孵化提速,“五老”人员、新就业群体积极参与,形成“党组织登高一呼、群众积极响应”的生动局面。
特别是在快递网点、网约车司机等“三新”领域,一个个流动党员报到点如星火燎原,让党的旗帜在经济社会最活跃的阵地上高高飘扬。
一网统管 智治赋能
城市有了“超级大脑”
如果说党建是“魂”,那么数字化就是“翼”。
5年来,郑州坚持“数字中国”战略导向,打造城市级智能中枢,让治理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
走进郑州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中心指挥大厅,一块巨幅屏幕映入眼帘:二七广场实时人流、黄河沿岸汛情监测、少林景区客流热力图……全市尽收眼底。
这是“一屏观全域”的真实写照。
通过党建网、政务网、视联网、物联网“四网融合”,郑州归集“人、地、物、事、情、组织”六类要素数据超千亿条,接入13万余路视频、21.93万台物联设备,构建起城市运行的“数字孪生体”。
更关键的是,“一网揽全局”正在成为现实。
过去,12345热线工单层层转派,耗时长、效率低;如今,依托党建引领网格化平台,热线工单一键直达基层处置人员,平均办理时间缩短14小时。
今年7月,上街区乐福国际小区因物业更换陷入管理真空,垃圾堆积。市民通过12345热线上报后,事件迅速流转至社区网格员,仅用4天便协调完成新旧交接,恢复秩序。“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全网联动”,已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110非警务警情分流率达70%,19.86万件事项由网格承接办结;数字城管、文明创建、民族宗教等工作全面融合,“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而人工智能的加入,更让治理插上“智慧翅膀”。
“AI小郑”上线以来,智能识图、分类、派单超百万次,事件运转效率大幅提升,真正实现“上报一分钟,处置一链条”。
平急结合 韧性增强
关键时刻顶得上
治理的成色,往往在危机中显现。
2023年年底,郑州遭遇四轮低温暴雪天气。通过紧急动员,全市主次干道除雪时间比以往大幅缩短,实现“雪停路净”,受到国家应急管理部充分肯定。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