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今年发布的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再次“瘦身”,清单事项数量由2022年版的117项缩减至106项。清单之外,各类经营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改革,伟大时代的勇毅之举,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
经过40多年改革,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十四五”时期是聚力改革攻坚的重要历史交汇期。
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展新出台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施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出台实施民营经济促进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围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进生态环境标准制修订,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体制机制,分级分类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着眼于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
5年间,重点领域改革“向最难之处攻坚”,一系列改革“组合拳”集中推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总体如期完成。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举措渐次推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铲除顽瘴痼疾不含糊,应对风险挑战不退缩,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
改革越深入,对开放的水平要求就越高;开放水平越高,对改革的促进作用就越大。
“十四五”期间,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服务业领域开放试点有序开展;持续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消博会等国际经贸盛会;优化免签政策“开门迎客”,单方面免签“朋友圈”扩大至47国;给予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建交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从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到更加注重制度型开放,中国践行“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的坚定诺言,以自身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机遇。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时的真诚邀约,宣示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为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坚毅笃行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走进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各色花朵香气馥郁,冷链物流车运作有序。这座产业园已经吸纳300余名周边群众“家门口就业”。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从品种、价格,到务工收入……总书记看得仔细,问得具体。
“你们这个事业搞得很兴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祝你们的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大家更足的信心与干劲。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7项民生指标,在20项主要指标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2024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
当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发布,从中央层面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出顶层设计。
“十四五”以来,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是牵动亿万家庭的民生关切。
300多个地级市和人口大县建设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8%;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连续4年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5年间,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幸福生活的温暖底色更加鲜亮。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4亿多中国人民在共同奋斗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迈上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我们完全有能力战胜前进中的各种困难挑战,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篇章!
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